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作者: 朱蓓蓓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原文作者】:王昌齡
【鑒賞】:
在中國古代,大致以長城為界,南方是漢族居住的農業區,北方是其他許多民族活動的游牧區。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長年騎馬奔馳,在嚴酷的條件下謀生存,養成了驍勇善戰的氣質。他們常常侵入較為富庶的農業區進行掠奪,作為維持民族生存的補充手段;在一定條件下,也會憑借武力移居到長城以內,改變生活方式。漢民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當然要與之抗爭。這一斗爭延綿了幾乎三千年。那些游牧民族有的被驅逐到遙遠的地方,也有很多進入中原,最終與漢族融為一體。對于這些戰爭,過去人們喜歡用狹隘的道義觀來解釋。其實,這是人類的不同群落為爭奪生存空間,而寫下的一部痛苦而又悲壯、彌漫著血與火的歷史。
只有懂得以上背景,才能真正懂王昌齡這首傳誦千古的《出塞》詩。作者正是把唐代的現實與中國北部邊境這一悲壯而痛苦的歷史聯系起來,回顧過去,瞻望未來,發出深沉的感嘆。詩中的內涵極其深厚,情感極其沉重,形成雄渾蒼涼的格調。
“秦時明月漢時關”,寫冷漠的月光照耀著孤兀的邊關,景象荒涼而平靜,卻蘊含著內在的緊張,令人想起自秦漢以來,邊塞的景象就是如此,不知多少將士,在這里耗盡青春,灑盡熱血。歷史上一幕又一幕悲壯的往事,好象都被詩人喚起,重新展示在人們面前。你去想象吧,那金戈鐵馬,刀光劍影,那秋風里連天而起的號角,暮色中凝成紫黑色的血泊。作者一下筆,就把時間從現實延伸到千年以上,引起讀者深遠的聯想。接著,又在空間上展開:“萬里長征人未還”。字面的意思是說,將士們從遙遠的家鄉被征募到這里,長年戍守,不得歸還。更深一層,是說邊塞的安危,關系到塞內萬里江山和無數人民的生活。守邊是艱苦而又危險的,守邊的人時時刻刻想念家鄉;但年復一年,代復一代,邊塞總得有人堅守著,拿青春和熱血來捍衛身后的萬里江山。這是將士們不得不承受的痛苦。以上二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其容量之大,是古詩中很少見的。
戰爭連綿不斷,有成功,也有失敗。優秀的將領,能夠威鎮一方,使敵人不敢來犯,從而給邊疆帶來安寧,也減少了士兵的犧牲。最著名的,莫過于漢代使匈奴聞聲喪膽,稱之為“飛將軍”的李廣。他曾鎮守龍城(今遼寧朝陽縣),防衛河北、遼寧一常的邊境。“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就是指李廣。陰山在內蒙古境內,是古代中國北方的一座天然屏障,漢代匈奴人經常越過它侵擾內地。但愿有李廣那樣的將領守衛邊境,有效地阻遏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和掠奪,這是邊關將士,也是關內漢族人民的希望。“龍城飛將”四字,很有聲勢。“龍城”雖是地名,但在閱讀的直感上,“龍”和“飛”卻是很好的配合,令人想起李廣當年戰無不勝的威風。因而,“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收結,也就格外有力。
然而,正象“但使”二字的語氣所流露的那樣,這畢竟只是一種希望。李廣不可復生,象李廣那樣的將領,也不可能一直都有。只要戰爭的根源——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差別以及他們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還存在,戰爭就會不斷地進行下去。“秦時明月漢時關”,過去的景象、眼前的景象,仍將是未來的景象。后二句在希望的背后,還隱藏很深的失望,所以這二句詩既是強有力的,也是令人感到悲涼的。這種復雜的情緒,又進一步加深了詩的內涵。而事實上,中國北部的戰爭,在唐以后又延續了一千多年。
戰爭的歷史跟人類的歷史同樣漫長。對和平的希望,或許可以說是人類最深刻最根本的希望。王昌齡這首短短的絕句,不是著眼于一時一事,也不是一味地歌頌戰爭,而是從中國北部戰爭的漫長歷史及其未來著筆,給讀者留下無窮無盡的感想。
上一篇:《凝碧池上》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出塞(金帶連環束戰袍)》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