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賞析·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是詩仙,也是酒仙。他一生嗜酒,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古代飲者中,大概沒有比他更豪爽的了,難怪從古至今許多酒樓都打著“太白遺風”的招牌。
李白好飲,與酒有關的詩也就很多。他說自己“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襄陽歌》),“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贈內》)。他得意的時候,“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贈劉都使》);他失意的時候,“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行路難》);他在孤獨的時候,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之一);他在多情的時候,可以高唱“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酒肆留別》)。他在《月下獨酌》之二中甚至寫道: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在李白所有的與酒有關的詩歌中,甚至在古代詩歌史上詠酒的篇什中,最好的還是這首《將進酒》。
詩約寫于天寶十一載(752),當時他與友人岑勛(就是詩中的“岑夫子”)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即詩中的“丹丘生”)的潁陽山居做客。當時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壯志猶未磨盡,牢騷還是有的。
詩一開頭,就以雄渾的意境與豪放的詩句讓人激動莫名。“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何等氣勢!何等豪壯!能以如此氣勢,鍛造出如此詩句的,李白堪稱千古一人。
但是,豪壯的詩句背后掩藏的,卻是歲月易逝、人生易老、功名難成的遺憾與哀傷,詩意是化用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的意思。所以第二句緊接著就說“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了。
面對這種狀況,許多人的反應是及時行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之《生年不滿百》)。李白詩的下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表現的也正是這種思想。但是李白絕不是甘于下賤,甘于寂寞的人,他的一生,無論受到怎樣的打擊,其情緒的基調始終是樂觀的,所以詩人筆鋒一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對人生仍然充滿著希望。這也正是李白詩歌的特色之一,在無比的憤懣失意、悲觀消極中,總是有頑強的希望、光明的影子掙扎出來。
此下的勸酒高歌,看似曠達,實為抒憤,只不過換了一種形式而已。
詩歌又以極為豪爽的氣概結束。名馬貂裘,皆可換酒,這應該是非常豪壯之舉,清末志士秋瑾《對酒》就借用此意說:“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李白最好的知己杜甫曾經用這樣兩句話來概括李白的一生:“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不見》)可以算是李白的蓋棺定論了。
上一篇:名篇賞析·早發白帝城/李白
下一篇:名篇賞析·蜀道難/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