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鑒賞
〔形〕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鑒賞】這是孫子論述“勝兵”和“敗兵”的名言。杜牧注先引“《管子》曰:‘凡攻伐之道,計必先定于內,然后兵出乎境。不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明敵人之將,不見先軍;不明敵人之士,不見先陳。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士練卒擊毆眾白徒,故能百戰百勝。’此則(勝兵)‘先勝而后求戰’之義也。”又引“衛公李靖曰:‘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對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藉,何異趣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啖狼虎者乎?’此則(敗兵)‘先戰而后求勝’之義也。”上引《管子》和李靖的話,對理解孫子的名言“勝兵”“敗兵”的情況頗有幫助。顧福棠注:“先勝而后求戰者,謂能知彼知己,謀慮定而后與人戰,故必勝。先戰而后求勝者,謂不知彼不知己,妄與人戰,徒欲僥幸以成功,故必敗。”勝兵和敗兵,其戰前準備不同,其心理素質不同,因而其戰斗結果也不同。
為更好地理解孫子這句名言,這里特舉勝兵和敗兵兩個實例,以饗讀者。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了向吳復仇,他處心積慮慫恿吳王北上伐齊,與晉爭霸。當吳王率大軍北上盟會、國內空虛之時,勾踐發兵攻吳。他首先鼓動民眾,形成“上下同欲”的激昂氣氛。這次攻吳的越軍,有善于水戰的“習流”兵兩千人,有訓練有素的“教士”四萬人,有越王親近的“君子”六千人。這是勾踐在八年時間里積極組織、精心培養的軍隊。由于戰前早有謀劃,選擇時機得當,軍隊數量多而又訓練有素,全軍士氣高昂,因而一出動就很快攻入吳國都城,使吳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越王勾踐攻吳的軍隊,顯然是一支孫子所說的“先勝而后求戰”的“勝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意大利海軍在德國的要求下,不顧己方實力不足,貿然出擊,企圖破壞英國海上交通。英偵察機發現意海軍動態,立即出動艦隊迎戰。雙方在地中海激烈交火。意大利艦隊因實力較差,又喪失制空權,故遭慘敗,5艘軍艦被擊沉,1艘重傷逃逸。很明顯,這次海戰中的意大利艦隊事先不顧己方實力不足,盲目行動,是孫子所說“先戰而后求勝”的“敗兵”。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