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并敵一向》鑒賞
〔九地〕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鑒賞】這是孫子論述的如何集中兵力,遠距離殺傷敵人的名言。此句名言中的“順詳”二字,歷來各家注釋多有誤解。近人陳啟天在《孫子兵法校釋》中作了辨正,較得其真。其注云:“‘順詳’二字,古今注家多釋順為順從,讀詳為佯,均大誤。按:此‘順’字,當讀為慎。古文‘順’字作‘㥧’,與‘慎’字形近,因而‘慎順’二字混同,可互借用。《荀子·君子》篇云:‘忠者,敦慎此者也。’楊注云:‘慎讀為順。’劉師培《荀子補釋》云:‘古籍“順”字,凡唐人所書者皆作“慎”。此書之中,亦慎順互用。’慎,謹慎也。詳,當讀如字,審也,察也。順詳敵之意,謂作戰之事,首須謹慎審察敵人之意向如何也。然后集中兵力,一致向敵,乘虛進攻,雖敵在千里之外,亦可擊敗其軍,擒殺其將。此為巧能成事者乃能如是耳。”顯然,孫子此名言的主旨,一是要“順詳敵之意”,即謹慎審察敵人的意圖;二是要“并敵一向”,即集中兵力,一致向敵,然后就能“千里殺將”而“巧能成事”。
東漢末年,曹操在北方大敗袁紹,又攻滅其子,袁尚、袁熙乃北奔上谷郡投靠烏桓,并多次引烏桓兵馬南下為害,曹操決心率兵征討。公元207年7月,曹軍出盧龍寨(今河北喜峰口),繞道山路500余里,進至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南)附近時,遇袁尚、袁熙與烏桓首領蹋頓等率數萬騎迎擊曹軍。曹操登高,看到敵陣軍容不整,馬上揮兵出擊,袁尚、烏桓軍大敗,斬殺蹋頓及其親信大將多人,胡、漢投降的士兵達20余萬人。
這一戰,曹操審慎地了解到,袁尚與烏桓的兵馬并未經過認真的訓練,其戰斗力是薄弱的。于是他集中自己的精銳兵力,長驅幾百里來到烏桓盤踞的地區,一開戰就大敗袁尚、烏桓軍,斬殺其首領蹋頓及數名大將,取得輝煌戰果。孫子有名言云:“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這正是曹操此次征烏桓之戰的真實寫照。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兵之情主速
下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將帥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