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鑒賞
〔勢〕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鑒賞】孫子指出,有一種戰(zhàn)法,它可以使三軍之眾受到敵人的攻擊,而一定不會失敗的,就是“奇正”。此句中的“必”,有學(xué)者認為當改為“畢”,其實“必”就是“一定”。“必受敵而無敗”,當讀為“受敵而必無敗”,即一定不會失敗。什么是“奇正”?曹操說:“先出合戰(zhàn)為正,后出為奇。”李筌說:“當敵為正,旁出為奇。將三軍,無奇兵,未可與人爭利。”《尉繚子》說:“正兵貴先,奇兵貴后。”李衛(wèi)公說:“兵以前向為正,后卻為奇。”綜合各家之說,陳啟天注:“在正面當敵,或攻或守,甚或且戰(zhàn)且退,以牽制敵之主力者,統(tǒng)謂之正兵。由側(cè)面迂回、包圍、襲擊,出敵不意以取勝者,統(tǒng)謂之奇兵。正兵重在戰(zhàn)守,奇兵重在攻擊。有正無奇,則易為敵所乘;有奇無正,則奇無所依。二者配合為用,乃可取勝。”此言對“奇正”概括得最全面、切合,對理解孫子的名言大有幫助。
歷史上對孫子這句名言理解透徹、并經(jīng)常按此言去實踐的,要算秦漢之際的漢將韓信。一次,韓信奉命擊魏。魏王豹陳兵于蒲坂(今山西永濟市西蒲州鎮(zhèn)),又布置軍隊于臨晉(今山西臨猗縣西南),防備韓信軍渡黃河攻魏。這時,韓信布置了許多疑兵,陳船于臨晉佯裝欲渡河,此是韓信的正兵在吸引魏的主力;而韓信的另一支奇兵卻轉(zhuǎn)到夏陽(今陜西韓城縣南),以木罌缻運軍渡河,直襲安邑(今山西運城市東)。魏王豹見韓信奇兵襲來,驚恐萬狀,遂成俘虜。
接著,韓信又奉命伐趙,兩軍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縣西)相遇。韓信先使萬人出戰(zhàn),背水立陣,趙人開壁壘迎擊。韓信軍佯裝棄鼓旗敗走,趙人果然空其壁壘出而爭奪漢鼓旗,追逐韓信軍。韓信軍因背水立陣,皆殊死戰(zhàn)斗,雙方打得難分難解。這是韓信的正兵,意在牽制趙軍主力。此時,韓信又出奇兵二千騎,馳入趙壁壘,拔掉全部趙旗,而換上漢赤幟。趙軍戰(zhàn)不勝韓信水上軍,欲還歸壁壘,見壁中皆漢赤幟,乃大驚恐。趙兵遂亂作一團,紛紛逃逸。于是,漢兵兩面夾擊,大破并俘虜趙軍,生擒趙王歇。
在秦漢之際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斗中,漢將韓信屢次運用正兵配合奇兵的戰(zhàn)法,攻滅魏、趙等群雄割據(jù)的諸侯國,取得大捷。可見孫子的名言:“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是千真萬確的。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