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修養名言大全·謹慎為安全之母》的名人名言
不考慮事情后果者,必為時代所遺棄。
〔阿拉伯〕 《一千零一夜》
戒懼是最安全的方策。
〔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
惟有聰明的人才善于把許多意思壓縮在一句話里。
〔希臘〕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喜劇二種》
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凡事必須三思而行。
〔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
事情可以軟來,不要蠻做;這才是謹慎之道。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勇敢而不謹慎,就是鹵莽; 莽夫成功多半靠運氣,不靠勇氣。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因為筑了要塞,所以受攻擊。
〔英〕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
輕信是生就善良人們的特征。
〔法〕儒貝爾《冥想錄》
人靠謹慎,從損失中避免災難,靠寬容從斗爭和爭吵中得到保護的吧!
〔德〕叔本華《幸福警句》
謹小慎微隨著自己的財產的增多而滋長。
〔希臘〕赫西俄德《工作和歲月》
謹慎是睿智的長子。
〔法〕雨果《九三年》
雙倍的謹慎勝過單個的。
〔法〕 拉封丹《寓言》
謹慎這家伙,不斷地把我們帶到前方,而且常常把我們一直帶到毫無希望的地方。我們的不幸就在于此。
〔法〕 盧梭《愛彌兒》
一盎司的慎重值一磅的機智。
〔英〕雷伊《英國諺語》
謹慎為安全之母。
《美國諺語》
并非所有的話都要和盤托出。
《英國諺語》
誰對他人說出了秘密,誰就成了他人的仆役。
《英國諺語》
巧言需要衣服,但是真理總是裸身。
《英國諺語》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春秋)孔丘《論語·里仁》
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
(春秋)孔丘《孔子家語·觀周》
無多言,多言多事;無多事,多事多患。
(春秋)孔丘《孔子家語·觀周》
病從口入,患自口出。
《意林》《物理論》
入境而問禁; 入國而問俗; 入門而問諱。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
譖慝之言,無入之耳; 批扦之聲,無出之口。
(春秋)墨翟《墨子·修身》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
(戰國)莊周《莊子·徐無鬼》
言而當,知者;默而當,亦知也。
(戰國)荀況《荀子·非十二子》
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
(戰國)荀況《荀子·榮辱》
言有召禍也; 行有招辱也; 君子慎其所立乎。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
庸言必信之; 庸行必慎之。
(戰國)荀況《荀子·不茍》
患生于忿怒,禍起于纖微。
(漢)韓嬰《韓詩外傳》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晉)葛洪《抱樸子·極言》
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謹未若不行而謹。
(隋)王通《中說·周公篇》
茍兢其步,雖履險能安; 輕易其足,雖夷路亦躓。
(北齊)劉晝《劉子·慎隙》
明者慎言,故無失言; 暗者輕言,自致害災。
(北齊)劉晝《劉子·慎言》
罪莫大于好進; 禍莫大于多言; 痛莫大于不聞過; 辱莫大于不知恥。
(隋)王通《中說·關朗篇》
欲人不知,莫若不為; 欲人不聞,莫若勿言。
(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居必擇地,行必依賢。
(唐)皮日休《足箴》
毀人者,自毀之;譽人者,自譽之。
(唐) 皮日休《鹿門隱書》
動觸時忌,言為身災。
(宋)蘇軾《謝監司薦舉啟》
言其是則有功,言其非則有罪。
(宋)蘇轍《畫一狀》
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 自恣者必害人。
(宋)林逋《省心錄》
耳雖聞,目不親見者,不可從而言之。
(宋)林逋《省心錄》
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
(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
節食則無疾,擇言則無禍。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懼則思,思則通微;懼則慎,慎則不敗。
(明)張居正《贈畢石菴先生宰朝邑敘》
處世戒多言,多言必失。
(明)朱柏廬 《治家格言》
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沈小官一鳥害七命》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上一篇:關于《品德·謙虛》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關于《失意·豁達》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