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羞惡(wù):對自己或別人的壞處感到羞恥憎惡。端:開端。惻隱之心是仁的開端,羞惡之心是義的開端。《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惡之心是義的萌芽,謙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這樣的四種善的萌芽,正如一個人有手足和四肢一樣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事。(閻綱《領悟人生》)【提示】“惡”在這里讀wù,不讀è。
上一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成大事功,全仗著秤心斗膽;有真氣節,才算得鐵面銅頭》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