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假(jiǎ):憑借。輿(yú):車。致:到達。楫(jí):船槳。絕:橫渡。憑借車馬的人,并不是他擅長走路,卻能到達千里遠;憑借船槳的人,并不是他擅長游泳,卻能橫渡大江大河。《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例】如我們在生活中,體力處于劣勢,就借助于工具之力;一個人做某事不行時,就借助于他人的力量;現有工具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就借助智力改進工具來改變力量上的對比狀態;一個人的思想有最大的片面性、局限性,那么,全體人員的思想就可能是最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荀子《勸學篇》中講的“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無不都是在設法改變力量的對比狀態。(南宮蕭水《論發展與人才》)
上一篇:《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