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粗本末兼盡,所以為圣賢之學。若舍粗而求精,厭末而求本,所謂語理而遺物,語上而遺下,鮮不流而為異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 卷五,善學通法類名言句子
精深的和粗淺的,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要兼顧并全部掌握,這才是得以成為圣賢的學習方法。如果舍棄粗淺的而專求取精深的,討厭次要的而專求取主要的, 這就是所說的談論內在的道理而遺棄了具體的事物, 談論高深的而遺棄了淺顯的。 如此, 很少有不滑向異端學說的。
《精粗本末兼盡,所以為圣賢之學。若舍粗而求精,厭末而求本,所謂語理而遺物,語上而遺下,鮮不流而為異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 卷五,善學通法類名言句子
精深的和粗淺的,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要兼顧并全部掌握,這才是得以成為圣賢的學習方法。如果舍棄粗淺的而專求取精深的,討厭次要的而專求取主要的, 這就是所說的談論內在的道理而遺棄了具體的事物, 談論高深的而遺棄了淺顯的。 如此, 很少有不滑向異端學說的。
上一篇:《在學者做工夫,不可躐(lie獵)進.那所謂一,只當專從事.其所謂貫,凡日用間千條萬緒,各一一精察其理之所以然,而實踐其事之所當然,然后合萬理為一理.》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圣賢之所以知者,不過思與見聞之合而已.》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