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書法的名言名句,書法的名人名言,書法名言警句大全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漢) 蔡邕 《九勢》
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 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漢)蔡邕《九勢》
護尾,點畫勢盡,力收之。
(漢)蔡邕《九勢》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漢) 蔡邕《九勢》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漢) 蔡邕《九勢》
匆匆不暇草書。
(晉) 衛恒 《四體書勢》
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晉) 衛夫人《筆陣圖》
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
(晉) 王羲之《書論》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后,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
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
(晉) 王羲之《筆勢論十》
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發死生。
(南齊) 王僧虔 《筆意贊》
真則字終意亦終,草則行盡勢未盡。
(唐)張懷瓘《書議》
大率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
(唐) 張懷瓘《六體書論》
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唐) 張懷瓘《書議》
輕重出于心,而妙用應乎手。
(唐)虞世南《筆髓論·釋真》
用筆須手腕輕虛。
(唐)虞世南《筆髓論·指意》
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動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
(唐) 韓方明 《授筆要說》載徐語
趨變適時,行書為要; 題勒方畐,真乃居先。
(唐) 孫過庭 《書譜》
思通楷則,少不如老; 學成規矩,老不如少。
(唐) 孫過庭 《書譜》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唐) 孫過庭 《書譜》
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唐) 孫過庭 《書譜》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
(唐) 孫過庭 《書譜》
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
(唐)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用筆當須如印印泥。
(唐)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唐) 李世民《筆法訣》
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余。
(宋) 歐陽修 《作字要熟》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
(宋) 歐陽修《李邕書》
學書如溯急流, 用盡氣力, 不離故處。
(宋)歐陽修《蘇子美蔡君謨書》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
(宋) 蘇軾《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宋) 黃庭堅《論書》
凡書畫當觀韻。
(宋)黃庭堅《題摹燕郭尚父圖》
凡學書,欲先學用筆。
(宋)黃庭堅《跋與張載熙書卷尾》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 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宋)姜夔《續書譜·臨摹》
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跡,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
(宋)姜夔《續書譜·用筆》
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后為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 若專務速,又多失勢。
(宋) 姜夔 《續書譜·遲速》
書以疏欲風神,密欲老氣。
(宋)姜夔《續書譜·疏密》
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 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 皆字病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宋) 米芾《海岳名言》
前人多能正書,而后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
(宋) 趙構 《翰墨志》
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難精進。
(宋)陳槱《負暄野錄·學書須觀真跡》載范成大語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元)趙孟頫《定武蘭亭跋》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
(元) 陳繹曾 《翰林要訣·變法》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 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
(明) 豐坊 《書訣》
大字運上腕,小字運下腕,不使肉襯于紙,則運筆如飛。
(明) 豐坊《書訣》
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復,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正奇》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八字真言,無等等咒也。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筆》
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筆》
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筆》
書法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 須有用筆如太阿蕆截之意,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
臂肘一懸,則周身之力自至矣。
(清) 朱履貞 《書學捷要》
臂、腕、指三者功夫齊到,方能成書。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
本領者,將軍也; 心意者,副將也。本領極要緊,心意附本領而生。
(清) 馮班 《鈍吟書要》
作字惟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 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勻美。
(清) 馮班《鈍吟書要》
用硬筆,須筆鋒揉入畫中,用軟筆,要提得空。用軟筆,管少側,筆鋒外出,筆肚著紙,然后指揮如意。用硬筆,管豎起,則筆鋒透背,無澀滯之病。
(清) 梁巘《評書帖》
楷書結構極難,而行草亦不易。
(清) 梁巘《評書帖》
礬紙書小字墨宜濃,濃則彩生。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
(清) 梁巘《評書帖》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切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規形似也。
(清) 朱和羹 《臨池心解》
作行草最貴虛實并見。筆不虛,則欠圓脫;筆不實,則欠沉著。
(清) 朱和羹 《臨池心解》
中鋒腕力尚矣,然腕力之運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筆木強之謂。
(清) 朱和羹 《臨池心解》
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
(清) 朱和羹 《臨池心解》
古來善書者多善畫,善畫者多善書。書與畫殊途同歸也。
(清) 朱和羹 《臨池心解》
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
(清) 周星蓮《臨池管見》
書道,亦足以恢擴才情,醞釀學問也。
(清) 周星蓮 《臨池管見》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結。散則貫注不下,結則擺脫不開。
(清) 周星蓮 《臨池管見》
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法透入于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于書,而書無不神。
(清) 周星蓮 《臨池管見》
離形得似,書家上乘,此中消息甚微。
(清) 姚孟起 《字學臆參》
冷看古人用筆,不貴多寫,貴無間斷。
(清) 姚孟起 《字學臆參》
作隸,須有萬壑千巖奔赴腕下氣象。
(清) 姚孟起 《字學臆參》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貫眾有。然非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若專此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
(清)王澍《論書剩語·臨古》
結字須令整齊中有參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
(清)王澍《論書剩語·結字》
能用拙,乃得巧; 能用柔,乃得剛。
(清)王澍《論書剩語·運筆》
用筆沉勁,姿態乃出。
(清)王澍《論書剩語·運筆》
執筆欲死,運筆欲活。指欲死,腕欲活。
(清)王澍《論書剩語·執筆》
漢、唐隸法,體貌不同,要皆以沉勁為本。
(清)王澍《論書剩語·隸書》
楷書不當布置平穩,然須從平穩入。
(清)王澍《論書剩語·楷書》
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歷下筆譚》
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述書下》
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答熙載九問》
篆書之圓勁滿足,以鋒直行于畫中也; 分書之駿發滿足,以毫平鋪于紙上也。真書能斂墨入毫,使鋒不側者,篆意也;能以鋒攝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答熙載九問》
筋骨不生于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減之。
(清) 笪重光《書筏》
欲知多力,觀其使運中途。何謂豐筋? 察其紐絡一路。
(清) 笪重光《書筏》
起筆為呼,承筆為應,或呼疾而應遲,或呼緩而應速。
(清) 笪重光《書筏》
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帥則無代。論書者每曰“換筆心”實乃換向,非換質也。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起筆欲斗峻,住筆欲峭拔,行筆欲充實,轉筆則兼乎住、起、行者也。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有振、攝二法。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他書法多于意,草書意多于法。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古人論用筆,不外 “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要曲而有直體,直而有曲致。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第戰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隱以神運耳。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 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 作字者必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主筆有差,則余筆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一筆。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隸形與篆相反,隸意卻要與篆相用。以峭激蘊紆余,以倔強寓款婉,斯征品量。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之要,統于 “骨氣”二字。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清) 劉熙載《藝概·書概》
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篆書要如龍騰鳳翥。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清) 劉熙載《藝概·書概》
草書之律至嚴,為之者不惟膽大,而在心小。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藝與詩情、畫意合著一個靈魂,都強調簡約之美,氣韻之美,中和之美,它們體現著自古流傳下來的中國人民的審美情趣和理想。
陳廷祐 《中國書法美學·國粹論》
中國書法從很早開始便成就為一門最為普及的藝術,一門最引人入勝的藝術;而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又成就為一門獨特的、高級的藝術。
陳廷祐 《中國書法美學·國粹論》
書法,就其現象而言,它是一門借助于漢字,追求運動、節奏、張力,有著無窮變化的點畫線條形式及其遞進組合態勢的抽象藝術。
叢文俊《書法意象批評釋名》
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奇跡,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
沈尹默《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唐韓方明〈授筆要說〉》
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
上一篇:關于習慣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書籍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