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語出唐·李商隱《錦瑟》。詩曰:“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詩列李集卷首,極享盛名,但最不易理解,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解說頗多分歧。今人秦似先生基本主清·何焯“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之說,認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的這些遭際(此情)可以留待后人(可待)去追想吧,只不過此時此際(當時)我是實在感到很悵惘了。也就是說,詩人對自己的不幸遭際,既極傷感,而對自己之為人及文學上的努力,又并沒失去信心,而是認為后人仍然有想起他來的時候。”(《兩間居詩詞叢話》)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說明追憶往事時的心情。
例如
①“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記不得第一次演小猴時,我頭上的烏發有多長?我也不記得,再次演小猴時,我兩鬢的白發有多少?我只記得23年前的鮮花,23年后的“枇杷”,只記得法國畫家柯樂的話,“我每天祈求上帝的,就是要他永遠留著我做一個小孩,使我能夠用一個小孩的眼睛來看來畫這個世界。”(摘自連德枝《我愛這條小溪》)
②幼時讀冰心的《寂寞》,那名叫小小的男孩,回思起暑假當中跟姑姑家的小妹妹無猜的嬉游,遂有寂寞之感;這種寂寞,對失落的情誼的惋惜懷戀,成人也許更多,“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呀!(摘自邵燕祥《說“寂寞”》)
③散文者,淡文也。必須淡而不俗,淡而不淺。正如陶淵明所說:“此中有深意,欲辯已忘言”。又如李義山所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實并非真的“忘言”,也不是真的“惘然”,而是有些“深意”,有些真情,遠遠不是言語所能表達,于是用淡淡一筆帶過,反而使人感覺弦外之音,回味無窮。(摘自羅大岡《我與百花》)
④說起情事,無論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總是過去時,總要情不自禁地想起李義山的那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摘自陌上舞狐《民國女子那些事》)
⑤那些過往的歲月里,一個經典的畫面讓多少人在孤寂時、在落魄時、在迷惘時,反復地回味不已——一個女人、一樹槐花、一家人一桌飄香的飯菜……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女人何時在歲月的磨蝕中變得不漂亮了,男人何時在生活的打拼中變得麻木了,接下來是無休止的怨恨、無道理的爭吵、一地的雞毛,哭了、累了、散了……(摘自阮小籍《春山多勝事》)
上一篇:杜甫《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翻譯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翻譯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