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詩為宋·佚名某尼悟道所作(見羅大經《鶴林玉露》)。清·宋長白《柳亭詩話》謂:梅花尼子名習靜,行腳僧,有詩云:“著意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芒鞋”一句一般常寫作“芒鞋踏破嶺頭云”或“杖藜踏破幾重云”。這首詩的意思是:整天尋找春天卻不見春天到來,腳穿草鞋已經踏遍了嶺上云霧。回到園中笑著拾取梅花一聞,才知道春天早已來到枝頭,春滿十分了。此詩可與辛棄疾《青玉案》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和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雜劇》的“踏破鐵鞋無覓處,算(今多寫作“得”)來全不費功夫”并讀。后人常引用此詩或詩中某句來表達此類意思。
例如
①“到處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到枝頭已幾分。”走出廣州一家家企業(yè),記者感受到融融春意。(摘自王培楠《春到枝頭已幾分——企業(yè)家問題探討之五》)
②東北的春天是短暫的。有人把它比喻成一個頑皮的女孩:漫長的冬天早就叫人厭煩了,人們找她,盼她,可是,“到處尋春不見春”。在你稍不注意的時候,她突然從哪個墻角蹦出來,笑嘻嘻地站在你面前,叫你吃一驚。(摘自金河《堵塞》)
③有首尋春詩寫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尋春大抵是這樣,芒鞋踏破,四處尋覓,其實春就在身邊,只是視而不見、不以為然罷了。(摘自陳迅《尋春》)
④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心中都找不到美,還能在何處發(fā)現美的蹤跡?“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正所謂“道不遠人”。(摘自陳九林《點滴穿石》)
上一篇: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與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