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原文與賞析
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作忠。”“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做孝。”(《禮記·坊記》)
譯文
孔子說:“有美德善行則歸功于他人,有過錯不足則自己承當(dāng),這樣民眾就不會發(fā)生爭執(zhí);有美德善行則歸功于他人,有過錯不足則自己承當(dāng),這樣怨恨就會日益減少。”“有美德善行則歸功于他人,有過錯不足則自己承當(dāng),這樣民眾中就會興起忠信的風(fēng)氣。”“有美德善行則歸功于他人,有過錯不足則自己承當(dāng),這樣民眾中就會興起孝順的風(fēng)氣。”
感悟
道德的感染力是持久而深厚的,推賢讓德的善行有助于敦厚民眾的品性,明君圣王即使有德于民眾也不敢“貪天之功”。如果人人都能夠胸懷寬廣,把功績歸于別人,將過失歸咎于自己,那么社會關(guān)系自然和睦融洽。
上一篇:《善人為邦》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善因雖微,獲果甚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