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有不寶金玉》原文與賞析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①以為土地;不祈多積②,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③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④,不亦難得⑤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⑥而后祿,不亦易祿乎?(《禮記·儒行》)
注釋
①立義:樹立道義。②積:積聚財物。③易祿:輕視俸祿。④見:通“現”。⑤難得:指不愿出仕。⑥勞:建立功勞。
譯文
儒者不以金玉為寶,而以忠實誠信為寶;不祈求獲取土地,而把樹立道德作為安身立命的土地;不祈求積聚財物,而以學識淵博為財富。很難得到儒者,因為他們輕視高官厚祿,輕視高官厚祿就很難留住,不是政治清明的時代,他們隱居不出來,這不是很難得到嗎?如果君王的行為不道義,他們就不茍同而離去,這不是難以留住嗎?他們以建立功業為先,而后才愿接受俸祿,這不是輕視俸祿嗎?
感悟
世移時易,儒家具體的治國策略或許已經不再為世所用,但是儒家這種正直無私、重義輕利的高尚品德正是掃蕩腐敗與墮落的一劑猛藥,豈能一筆勾銷?
上一篇:《任重而道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入其國,其教可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