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補肉(《百喻經·人說王縱暴喻》)》原文與賞析
昔有一人,說王過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無理。”王聞是語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誰作此語。信傍佞人,捉一賢臣,仰使剝脊,取百兩肉。
有人證明此無是語。王心便悔,索千兩肉,用為補脊。夜中呻喚,甚大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苦惱?取汝百兩,十倍與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惱?”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子死。雖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爾。不畏后世,貪渴現樂,苦切眾生,調發百姓,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福報。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補,望使不痛,無有是處。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議論國王的過錯和罪惡。他說:“國王非常暴虐,治理政事沒有方法?!眹趼犃诉@話非常惱怒,竟然不仔細去追查究竟是誰說了這話,就聽信了身邊那些慣于巧言諂媚的小人的話,將一個賢德的大臣抓了起來,并命令從他的脊背上割取了一百兩肉下來。
可是有人證明這位大臣并沒有說過那些話,國王心里非常后悔,又從其他地方索取了一千兩肉來為這位大臣補脊背。一到夜里,這位大臣就疼痛難忍而呻吟叫喊,國王聽見了就問他:“你為什么還會痛苦呢?我割取了你一百兩肉,已經用十倍的肉還給你了,你還不滿足嗎?為什么還這么痛苦呢?”旁邊的人回答說:“大王,如果你砍掉了我的頭,我就是再得到一千個頭,也不能讓我免于死亡;他雖然得到了你給他十倍的肉,但是仍然免不了他的痛苦啊?!?/p>
愚蠢的人也是這樣。不顧后果,只知道貪圖眼前的歡娛,將痛苦推給大家,愚弄百姓、掠奪財物,還希望免除罪孽而得到好報。這就像國王割別人的脊背,取了別人的肉,卻用別的肉來彌補,還希望別人不痛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感悟
處理問題要慎重,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有些事,做錯了還可以彌補;有些事,做錯了就無法彌補。“世上沒有后悔藥”,這應該是一句十分痛切的話。
凡事多了解情況,多聽取不同的意見,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忌“聽到風就是雨”,這樣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尤其是不能聽信惡意中傷他人的話,要警惕別有用心之人的挑撥離間。
這個故事還使人想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句名言。這位大臣是公認的“賢臣”,可是國王卻那么輕易地就相信了讒言,斷定這位大臣誹謗了自己,可見這位國王猜疑心之重。人與人相處,一定要坦誠相待,千萬不可相互猜疑。人或許有時會對別人產生猜疑心理。存有猜疑心理的人,又有著不同的表現。對有的人來說,心中的猜疑只是一飄而過的思緒;對有的人來說,可能會通過調查消除或證實心中的猜疑;但是對有的人來說,卻會將猜疑當作可信的事實,并且依據它做出錯誤的決定。無論如何,我們不要成為這第三種人。
上一篇:《剛毅木訥,近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功到自然成》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