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載物,乃為君子
原典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譯釋
越是污濁的地方,越能滋生出許多的生物;清澈見底的河塘,是不會有魚蝦在這里生活的。所以作為一個君子,應該有寬容大度的雅量,不能自命清高,拒絕與市井小人來往,而把自己孤立起來。
解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市井,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孟子說的這些人,以及漢高祖劉邦,少年之時也是混跡于市井中。可見,成就一個人的不是我們所處的環境,而是適應環境的能力。
人生在世,總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我們不是化外之人,無法獨立于人群之外,處在一種怎樣的環境中,就要與環境中的各色人等接觸往來。但凡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要在市井中,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進行磨煉,而不是孤立于人群之外。
所謂君子之道,即仁者愛人,厚德載物。而不是自命清高,不愿與常人來往,或因見地不同,志向不符就與人隔絕,這其實是陷入了一種誤區,即以自己的行為標準去要求和衡量別人。每個人的追求不同,認知不同,思想不同,如何能要求別人符合自己的要求呢?這違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之心,一味地要別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而不接受別人的思想,又哪里是君子厚德,有容乃大呢?
真正的君子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菜根譚》云:“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滿地糞草的土地,才會使作物茁壯地成長,長滿寄生蟲的河塘里,才能魚兒肥蝦兒美。我們也是如此,在市井中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學會包容和接受,學習他人之長。孔子都能被兩小兒問得啞口無言,何況我們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真正的謙謙君子是不會挑剔學習對象和學習內容的。反觀那些自以為是的“偽君子”,為了顯示自己的清高,而不愿意流俗,看不起別人的同時,也遭到了別人的白眼,孤立于人群之外,落得個凄慘的結局。
魯迅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曾多次揭示和批判這種“假清高”的“偽君子”。《孔乙己》就是這樣一部文學作品。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封建教育制度下的產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深入人心,各個階層都對讀書人青眼相看。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一個讀書人,不過是一個“但終于沒有進學”的書生。“進學”以后就是秀才,即過了鄉試的讀書人,地位立刻變得跟書生不一樣了,可以不用參軍,在公堂之上不用下跪。正是這樣的制度讓一些讀書人無論是否“進學”,都患上了一種“清高病”,變得自命不凡,孤高自傲,眼高手低,鄙視勞動,放不下架子,看不起市井小民。
孔乙己為了顯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始終穿著那件“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而且說話也總是之乎者也,甚至在別人嘲弄他的時候,還表現出一副孤芳自賞的傲氣。
有一天,掌柜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一個喝酒的人說他總是偷,這一回,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舉人”就是當時比“秀才”高一級的讀書人,是通過了省一級的會試的讀書人。從文中可以看出“舉人”的地位。孔乙己為了換幾個酒錢,就跑到“舉人”家里偷書,然后遭到毒打致殘,最終寥落此生。
從《孔乙己》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讀書人表面上滿口的“仁義道德”,實則卻是一群看不起勞動者、好逸惡勞的“偽君子”。他們始終標榜著自己讀書人的身份,而忘記了真正的“君子之為”是什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君子之為,獨善其身不是說居于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賞,而是要通過接觸社會,經歷世事,不斷地完善自己,只有這樣才有能力兼濟天下。
直到今天,生活中還是有一些自命不凡的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想要自己立足于世,就要先使別人立足;想要自己通達,先要使別人通達。要想讓別人對你微笑,就得先對別人微笑。
天下道理,一通百通,無論我們處在什么地位上,從事什么行業,都不能孤高自傲,把自己孤立在外,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要有大地那種既能容納各種污穢之物又能孕育萬物的胸懷。
人生智慧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講做學問的認真勁頭,而不是濟世救人的君子情懷。追求完美境界的君子之為,不是拒絕平庸和拋棄世俗,而是要在紛繁的世界里通過感受人生百味去完成對生命的升華。大地與河流之所以能滋養萬物,正是因為藏污納垢,君子圣賢能光照萬世,離不開厚德載物。
上一篇: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下一篇:去聲華名利,做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