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冷靜平叛亂
順治初年,東南沿海及兩廣、云貴是當時抗清斗爭的主要活動地區,情況錯綜復雜,危及清的統治。為了適應當時政治和軍事斗爭的需要,清廷命漢族名將吳三桂以平西王的身份鎮守云、貴,尚可喜以平南王的身份管理廣東,耿精忠以靖南王的身份統轄福建,并稱“三藩”。
隨著時間的延長,三藩的勢力不斷增長,各自擁兵自重,形成了一股與中央抗衡的強大力量,與清廷的矛盾也更加尖銳。康熙皇帝在親政之初,就把三藩同河務、漕運列為三件大事。他把解決三藩列為必須解決的三件大事中的第一件事,時刻思慮裁撤的時機與辦法。
雖然康熙帝早就有了撤藩的意向,但由于三藩實力強大,不便貿然采取行動,以防不測。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已經看出朝廷意圖的尚可喜首先提出撤藩,上疏朝廷,請求歸老遼東。這為久思撤藩的康熙帝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良機。康熙帝順水推舟,立即批準,并對他大加贊譽。尚可喜本來的意圖是自己回東北以保善終,讓兒子尚之信留鎮廣州,承襲自己的位置。但康熙認為撤藩必須徹底,不能留下后患,于是拒絕了他的要求。尚可喜無奈,只好服從了命令,開始準備遷移。
吳三桂得到尚可喜被撤藩的消息后,非常震驚。這時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從京師派人馳書給吳三桂,要他依計而行。吳三桂經過反復思忖,只好也上疏請求撤藩。但吳三桂認為自己勢力大,而且功勞多,朝廷不會撤去他的位置。與此同時,耿精忠也給朝廷上了一份撤藩奏疏。
康熙帝認為這是難得的機遇,準備一概批準奏疏。但對是否讓吳三桂撤藩,朝臣中產生了不同意見。只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等人贊成康熙帝的決策,大多數朝臣持反對意見,大學士圖海、索額圖等大臣擔心引發兵變,反對讓吳三桂撤藩。這個時候,康熙帝令議政王大臣會同戶、兵兩部討論,但始終沒能取得統一意見。而康熙早就考慮成熟了,他明白三藩蓄謀已久,不早撤,必然養癰成患。康熙帝力排眾議,正式做出撤藩的決定。
于是康熙帝下詔給吳三桂,在肯定他的巨大功績之后,便以吳三桂年事已高等允準了他的奏疏。他向吳三桂保證,撤藩后,可使吳三桂永葆榮譽,共享太平之福。
但是,由于吳三桂申請撤藩并非出自真心實意,當撤藩的詔旨送到云南后,他震驚、失望,更氣惱。吳三桂立即與其黨羽密謀起兵,并開始為起兵做準備,調集人馬,斷絕郵傳,封鎖消息,暗令境內只許入而不許出。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殺死云南巡撫朱國治,逼使云貴總督甘文焜自殺,同時扣留了康熙的使臣折爾肯等,正式起兵反清。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打起了為明王朝報仇雪恨的旗號。當吳三桂起兵的消息傳到北京后,清廷上下為之震驚。
吳三桂的叛亂,早在康熙皇帝的意料之中。剛剛20歲的康熙,與久經沙場的吳三桂對峙,初期不免有些緊張。但他很快就冷靜下來,著手從容應對。
康熙帝首先殺死在京的吳三桂的兒子,以堅定削藩抗吳的決心。同時增派八旗精銳前往咽喉要地荊州固守,并通知廣州與福州兩藩停撤,以孤立吳三桂,另一方面,將散布各地的原屬吳三桂的官員一律赦免,以利大局穩定。
吳三桂揮軍北進時,清政府在軍事上還沒有充分的準備,所以吳軍進展很快,福建耿精忠舉兵攻略江西、浙江等地時,吳三桂的前鋒已抵長江南岸,與清軍形成了隔江對峙的局面。僅一年的時間,吳三桂就占據了江南。與此同時,四川、山西、陜西、甘肅諸省也發生了叛亂。
面對復雜的形勢,康熙帝處亂不驚,運籌帷幄,指授方略,決心贏得戰爭的完全勝利。
戰爭發展到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吳三桂軍的戰略進攻達到了頂峰,形成了耿精忠控制的福建、浙江、江西為一面;四川、陜西、山西、甘肅為另一面,特別是陜西提督王輔臣的叛變對京師的威脅最大。在這種形勢下,康熙制定了明確的戰略方針:清軍以荊州為戰略立足點,與湖南戰場的吳軍主力周旋,不攻;決定先解決耿精忠、王輔臣兩股勢力,然后再集中兵力同吳軍決戰。
王輔臣,山西人,強盜出身,驍勇善戰。順治年間就曾反叛過清廷,后來歸降,到了吳三桂手下當差,吳三桂待他不薄。
但是王輔臣卻對吳三桂不滿。一次酒后,王輔臣罵了吳三桂的侄子吳應麒。吳三桂讓人捎話責備王輔臣,說:你這是什么意思?惹得別人笑話我,說我吳三桂平日對你愛如親子,你現在卻如此放肆,豈不貽笑天下!再也不要說這種話了。
王輔臣聽后不以為然,就找機會離開了吳三桂,到陜西任提督。吳三桂對此很理解,還送給他兩萬銀子做路費。
吳三桂反清后,極力拉攏王輔臣,王輔臣感念吳三桂的舊恩,又回頭上了吳三桂的賊船。根據這一情形,康熙認為王輔臣雖然是第二次叛變清朝,但叛心不堅,假如再度寬容,相信能招撫成功。為此他專敕慰勉,最終感化了王輔臣,使他重新歸順了朝廷。
繼西北招撫成功之后,福建耿精忠也被招撫歸降,閩、浙相繼平定。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后叛的尚之信也被招撫歸降。同年六月,康熙向各地統帥、督撫部署:凡在賊中文武官員兵民,悔罪歸正,前事悉赦不問,仍照常加恩。如果有擒殺賊者,投獻軍前,或者以城池兵馬歸撫者,仍論功獎賞。依此形成制度,每到戰役關鍵時刻,康熙帝都發招降敕書,由專門負責招撫的人掌管送達,可以說是攻心戰。
康熙帝采取的又一項重要政策是重用漢兵漢將,他們為平叛發揮了重大作用。吳三桂在失去耿、尚兩藩支援后,處境孤立,匆忙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八月,七十四歲的吳三桂得病暴亡。吳世璠即位,但他根本無力統領軍隊,吳軍紛紛大潰敗。康熙則有條不紊地指揮命令各路軍隊,乘勝追殺。
這時,清軍已進入湖南,將長沙之敵包圍,并從水陸兩路進攻岳州。在派兵幾路圍討的同時,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康熙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勸誘叛軍投降。他給叛將寫了招撫的諭旨,爭取他們投誠,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十一月,清軍終于打破昆明城,吳世璠服毒自殺,其黨羽四散。這場歷時八年的三藩叛亂,以吳三桂的覆滅而告終。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爭中,康熙沉著冷靜,從容應對,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康熙取得這次勝利的原因有二。其一:輿論優勢。清朝到康熙朝時,天下已定,人心歸附,百姓不愿再起戰爭,想過安定的生活,所以,吳三桂起兵反清并不得人心。其二:策略得當。擒賊擒王,康熙知道,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的總根子是吳三桂,只要將吳三桂打敗,其余二藩不戰自潰,所以調重兵對吳三桂予以痛擊,果然成功平叛。
智慧總結
處亂不驚、從容應變是穩健的表現,這種“穩”體現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無法勝任解決突發危機的艱巨工作。年輕的康熙,面對來勢洶洶的三藩之亂,非常沉著冷靜,制定了相應的策略,表現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從容和氣魄。
上一篇:平和待人,化解怒氣
下一篇:張良獻計安邦,劉邦大度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