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是創業之基
劉永好,曾是中國首富。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里,從小便養成了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習慣,而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也正是這種勤儉樸實、吃苦耐勞才使他克服了成功路上的種種困難,成就了今天的偉業。他曾說自己20歲之前沒穿過新鞋子,總是去市場上買別人穿過的舊鞋剪掉后面的鞋幫繼續穿。每天放學后都要去拾樹枝回家生火做飯。生活給他的磨難是一種恩賜,而不是刁難。他曾經說過:“我當過農民,當過教師,有了這些經歷后,我想,即便有一天我忽然什么錢都沒有了,我也不怕。我還可以去當農民,還可以一步步從頭做起。我可能年紀大了點,但我干活會很勤奮,我也能比別人做得更好,老板還會認同我,也許會給我開高點兒的工資。”
創業期間,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當遇到壓力與不公正對待時,他沒有氣餒,沒有放棄,反而激起了與命運和逆境作斗爭的斗志。這些經驗對于一個企業家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除了有書本上的知識和膽量外,還要有積累,包括文化和經驗的積累,最重要的是吃苦精神的積累。有了這種精神的積累,做什么事情都會覺得無所謂了。”
盡管“中國首富”的稱謂已落到劉永好的頭上,可是他依然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主張簡單生活,腳踏實地地創業。劉永好從沒有過多的外在修飾,不追求名牌,言語談吐更是平易近人,與他談話時總讓人感到輕松愉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還扮演著幽默大師的角色,與一個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他經常說,希望別人把自己當作普通人看待。
他特別喜歡攝影、旅游、運動,但都很平民化。從不刻意追求格調和品位,對任何貴族時尚都不感興趣。將工作與休閑結合起來也是他的一大作風之一。雖然劉永好的公事非常瑣碎繁多,但他還會抽時間在家里陪太太,因此,夫妻感情很好,家庭生活其樂融融。曾經有人問劉永好對財富的看法,劉永好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去年,我去四川西昌。在一個山坡上,看見一對老夫妻,他們正在挖紅薯,挖出來的紅薯特別大,特別多,他們特別高興,我就給他們拍了一張照片。我覺得,那個時候他們特別幸福,因為他們種的紅薯豐收了,盡管它們可能賣不了多少錢。但那種豐收的喜悅,跟擁有億萬財富的喜悅相比,我覺得在內心的感受上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區別。”
另外,劉永好還和記者談過他在人生不同階段對財富的看法。他說:“當一個人擁有10萬元時,他對于財富的渴求最為強烈,錢對他的重要性也達到頂峰;當一個人的口袋里裝著1000萬元,這時他的感覺就是‘要什么有什么’,這一階段,人最容易喪失進取的動力,幸好我自己沒有在這里駐足;當一個人的財富增加到10億時,他會感到口袋里只有1億,其他9億似乎已經與他無關。”
如今,劉永好已擁有8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但他坦言,錢對他來說意義已經不大了,無非是在這串數字后面再加一個零或者兩個零,已經沒有實在意義。他覺得追求賺錢和舒適的生活固然可以作為人生的一個目標,但是卻不可以把它視為人生的唯一目標,夢想和信念才是促使人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由此可見,他的勤儉質樸成就了他的偉大事業,與此同時,也使他的個人德性和修養有了大大的提高。
智慧總結
人,處于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中,為了取得成功,有人就會不擇手段。這些手段雖然是針對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來設計的,但是,也會在無形之中牽涉到自己,這樣就會給自己帶上一副無形的枷鎖。他越是深入到這樣的環境中去,在這種環境中周旋自如,他自己的內心就會陷入得越深,所謂“久走夜路撞上鬼”,再精明老練的人也會最終葬送掉性命,所以說,一個人如果為了物質世界里的一些所謂的“成功”,而失去了原有的樸實與勤儉,最終只能走上“絕路”。
上一篇:努爾哈赤不害義士
下一篇:勿輕小事,小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