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志不為讒言所動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約懷王在武關(guān)會面。懷王不聽屈原等忠臣的勸告,決定前往武關(guān),結(jié)果被秦國扣留。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頃襄王即位時,正值楚國國難當頭,然而他不僅沒有重用屈原,反而聽信讒言,將屈原放逐江南。
屈原再次遭到流放,當他途經(jīng)郢都整治行裝的時候,有人勸他向子蘭疏通,或者求后宮鄭袖出面說情,但均被屈原一口拒絕。屈原憤疾地宣稱:“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朝廷已被這幫佞臣盤踞,我又豈可向他們屈膝?我寧昂昂若千里之馬,也絕不做波上偷生的野鴨!我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也絕不向貪婪無知的婦人求情!”
屈原畢竟是屈原,雖遭讒言詆毀流放,但他心目中仍有楚國。從風雨飄搖的楚國都城郢中傳來的消息,一次次將他驚得目瞪口呆:楚頃襄王五年,魏與秦交戰(zhàn)失利;次年,秦將白起大敗韓魏聯(lián)軍,斬首二十四萬!秦昭襄王又威脅楚襄王:要么決戰(zhàn),要么求和。在這樣的氣焰之下,子蘭之輩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公然選擇了乞和的恥辱之途。楚頃襄王七年,頃襄王又迎娶了秦婦,與殺父的敵國結(jié)成了姻親。
屈原悲憤難遏,保守派貴族的誤國行徑,令他憤慨不已。命運似乎注定屈原還要遭更大的劫難。楚頃襄王自與秦結(jié)為姻親以后,愈加荒淫無度。無法實現(xiàn)救國理想,更令他悲痛。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屈原聽到消息后,悲痛萬分,長期懷抱的理想最終破滅,屈原憤而自投汨羅江。
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這就是為振興楚國而竭智盡忠,蒙受不白之冤,也絕不背棄祖國的偉大逐臣屈原。
屈原雖然含冤沉江了,但他不倦求索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剛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以及眷戀故國、生死與共的偉大氣節(jié),從此輝映天下、照耀千古,永遠留在苦難中奮然前行的志士仁人心上了。
上一篇: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下一篇:好作品要嚴肅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