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管窺錐指
【溯源】
戰國·莊周《莊子·秋水》:“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與?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釋義】
形容見識狹窄或片面。也可以用作自謙之詞。
【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公孫龍,他稟性聰敏,學識豐富,很受人尊敬。他也認為自己學識淵博,無人可比。一天,他遇見了莊子,聽了莊子的一番宏論后,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對魏國的公子魏牟說:“莊子的理論氣勢恢宏,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高明的學者呀!”魏牟笑道:“你的話很對呀!”接著給他講了“井底之蛙”的故事。
一口廢井里住著一只青蛙。它高興時在井里跳來跳去,天熱時在水中游上游下,活得逍遙自在。
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只從東海來的大龜。青蛙就對海龜炫耀說:“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呀!高興的時候,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累了就回到井壁磚洞里休息。有時把身子泡在水里,只露出頭和嘴巴,或者愉快地在軟綿綿的稀泥里散步。看看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他們誰能比得上我呢!而且我獨自占據這口井,在水里自由自在,你為什么不常到井里來游賞呢!”
海龜聽了青蛙的一番高談闊論后,很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只好后退了幾步,反問青蛙說:“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發大水,海水并不因此增加多少;八年里有七年鬧旱災,海水也不因此而減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廣闊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呀!”
井蛙聽了海龜的一番話,吃驚地呆在那里,這才知道井外還有這么大的天地。它又驚奇又慚愧,感到自己的見識太短淺了。
講完故事后,魏牟對公孫龍說:“一只井底之蛙怎能理解大海的寬廣與博大呢?用膚淺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想去體會深奧無窮的學問,那就如同用竹管來觀察天,用錐子來探測地,又怎能了解天地的寬闊。不過,從另一方面說,你也不必全部否定自己而去全盤模仿莊子。你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否則就會像邯鄲學步一樣,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東西也丟掉了。”聽了魏牟的話,公孫龍覺得豁然開朗。
【智慧語林】
一個人的視野和看問題的高度,決定著他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時做好一件事情,其條件和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正如《論語》上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看天而用管,欲量地而用錐,首先是使用的工具不對,其次是采用的方法不對,這樣很難達到目的。知人識人,知己度己,也是如此。
上一篇:竊符救趙典故故事|竊符救趙釋義
下一篇:箭在弦上典故故事|箭在弦上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