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溯源】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一》:“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釋義】
意謂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的話,就愚昧不明。
【故事】
魏徵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他竭誠輔佐唐太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從不委曲求全,因而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唐太宗也對他相當敬重。
有一天,唐太宗問魏徵:“作為國家的君主,如何才能斷事正確、明白而不糊涂呢?辦錯了事情又往往是什么原因呢?”
魏徵答道:“各方面的意見您都聽一聽,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果您只聽信一面之詞,那就會因為片面的意見而把事情辦錯。”接著,魏徵又以兩個賢明的古代君主堯、舜為例,說他們因為善于聽取來自四面八方,特別是下層人民的意見,所以才能夠戰勝敵人,保住天下。隨后,他又以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煬帝為反例,說他們因為偏聽偏信,結果都被滅亡。最后,魏徵總結道:“秦二世偏信趙高,而招來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而自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奸臣虞世基,而導致了彭城閣之變。反之,如果多了解一些情況,多聽取一些意見,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禍害。”
唐太宗聽了魏徵的話,連連稱是。
魏徵遇事進諫,直言不諱,其他大臣因怕唐太宗生氣都不敢說的時候,他仍然能夠從容陳辭。他曾先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內容包括內政、邊事、用人、賞罰、刑法、禮儀等各個方面,對唐太宗貞觀年間的統治幫助很大,使得唐初出現了封建社會有名的盛世——貞觀之治。
公元643年,魏徵去世,唐太宗悲痛萬分,認為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讓自己明辨是非與得失的鏡子,并親自為魏徵撰成碑文,親書刻石。
【智慧語林】
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只聽信一方面的意見,偏聽偏信,就不會了解真相,就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塞納克曾說:“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必須學會思考,只有會思考,只有善動腦,才是解決一切事務的關鍵!對于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思維,只有“兼聽”、多看,仔細分析,得出的結論才會是正確全面的,才可以有效避免出現消極不利的局面。
上一篇:八斗之才典故故事|八斗之才釋義
下一篇:鳳詔典故故事|鳳詔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