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伯仲之間
【溯源】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
【釋義】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常用“伯”“仲”“叔”“季”作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間:中間。比喻水平相差不大,難分優劣。
【故事】
曹丕的文章評述道: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總是善于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當今的文人,也不過只有魯國人孔融孔文舉、廣陵人陳琳陳孔璋、山陽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偉長、陳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應玚應德璉、東平人劉楨劉公干等七人。這“七子”,于學問可以說是兼收并蓄沒有什么遺漏的,于文辭是自鑄偉辭沒有借用別人的,在文壇上都各自像騏驥千里奔馳,并駕齊驅。要叫他們互相欽服,也實在是困難了。我審察自己之才,以為有能力以衡量別人,所以能夠免于文人相輕這種拖累,而寫作這篇論文。
【智慧語林】
中國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傳統,文人相輕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如果水平相差太遠,達到了“碾壓”對方的地步,也許會好些的,因為這時候會很輕易地分出高下來。但是,即使你真的可以“碾壓”對方,就真的可以蔑視對方,輕視別人,視別人如糞土嗎?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不同,“伯”和“仲”是很難區分的。唯一能夠區分人不一樣的,是一個人的素養和情懷,是一個人的格局和器識。季羨林大師曾經恭敬地替一位素不相識的青年學生拿行李報到,歷史上還沒有過傲氣凌人、憑高視低的國學大師!
上一篇:價值連城典故故事|價值連城釋義
下一篇:作壁上觀典故故事|作壁上觀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