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價值連城
【溯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之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釋義】
連城:連成一片的眾多城池。比喻物品十分珍貴。
【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樵夫,他年紀輕輕,鑒別玉石的本領卻很高超。如果他說某塊石頭是玉璞,那不管這塊石頭表面看起來多么平淡無奇,它內部必然是一塊美麗的玉石。一天,卞和在荊山打柴時,發現了一塊玉璞。他一看就知道,只要經過精心雕琢,這玉璞肯定會成為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他想,我們國家就是因為國庫里缺少寶玉,才顯得很寒酸。堂堂楚國總是被中原的國家認為是蠻夷之邦,受到列國諸侯的鄙視。我何不把這塊玉璞獻給楚王,光大社稷呢?
于是,卞和來到王宮,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誰知楚厲王有眼無珠,怎么看這塊玉璞都覺得是一塊石頭,大臣和玉匠們也認為這是塊石頭。所以楚厲王大怒,非但沒有獎賞卞和,還說卞和以石充玉欺騙君王,當即砍下了卞和的左腳,把他轟出了王宮。
過了幾年,楚厲王死了,楚武王繼位,卞和仍舊希望能夠把自己發現的這塊璞玉獻給國君,于是再次帶著璞玉進殿獻寶。誰知,鑒玉官從中作梗,卞和二次獻寶又沒成功。不但如此,因為楚武王認為卞和又是在欺騙君王,將他的右腳也砍掉了。
后來武王暴死,楚文王繼位,但是此時卞和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他抱著璞玉在荊山腳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把淚水都哭干了,哭得眼睛都流出了鮮血。
有人覺得他太可憐了,就上前勸他,他說:“我哭的不是我的雙腳,而是這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顛倒。這塊明明是天下無雙的玉璧,卻被認為是石頭,它就要這樣白白地埋沒在荒郊野外了!我本是一心為國的忠貞之士,卻被認為是欺君罔上之徒!”
楚文王是位賢德的明君,他聽說了以后,立刻召卞和進宮。當卞和獻上玉璞之后,文王便找人來仔細地雕琢。經過一番精心琢磨,玉璞頓時寶光四射,美妙絕倫,這塊玉制成的玉璧也成了楚國的國寶。楚文王為表彰卞和幾次冒死獻寶,就將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后來,這塊和氏璧幾經輾轉,落到了趙國惠文王手里。秦昭襄王聽說后,也想要這塊寶玉,便差人下書,說愿以十五座城池作為代價來換取和氏璧。這樣,和氏璧的價值就更高了,人們都用價值連城來形容它的珍貴程度。
【智慧語林】
卞和為楚國獻寶玉,一獻失左足,再獻失右足。幸好賢明的楚文王即位后,主動召卞和進宮,并慧眼識玉,這塊寶玉才沒有被埋沒。
人們往往都欣賞玉和金光彩奪目的外表,而對未經琢磨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卻不知道它們內在的高貴質地。真正有才能有潛質的人,往往就像那塊玉璞一樣,一眼看上去平淡無奇,只有通過有識之士的發現、舉薦和精心培養,才能展現出真正的才華和價值。
那么,寶玉怎么讓自己光華顯現,識寶之人怎么讓自己不走眼,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上一篇:價值連城典故故事|價值連城釋義
下一篇:伯仲之間典故故事|伯仲之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