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白·鈍槌利錐》注釋,意譯與解說
晉祖士言與鐘雅相嘲①,鐘云:“我,汝、潁②之士利如錐,卿,燕、代③之士鈍如槌。”祖曰:“以我鈍槌,打爾利錐。”鐘曰: “自有神錐, 不可得打。”祖曰: “既有神錐, 亦有神槌。”鐘遂屈。
——《啟顏錄》
【注釋】
①祖士言、鐘雅: 皆晉代士人名。②汝、潁:地名,泛指今河南省汝南縣及許昌市一帶。③燕、代:地名,泛指今河北省與山西省代縣一帶。
【意譯】
晉代文人祖士言和鐘雅互相嘲諷。鐘雅說:“我是汝、潁一帶的文士,思辨敏銳像錐子,你是燕、代一帶的人,思路遲鈍像槌子。”祖士言說:“我這把遲鈍的槌子,可以砸你這把銳利的錐子。”鐘雅說:“我這把是神錐,你別想打得到。”祖士言說:“既然你是神錐,我就是神槌。”鐘雅無話可說,只得認輸。
【解說】
這段寓言反映出一種晉人風度,即喜歡互相間斗智辯論。鐘雅輸掉了這場辯論,因為他只想到錐子銳利靈巧的屬性,而忽略了錐子細小易折,經不起錘擊的屬性,他自比利錐,挑起辯論,本身就隱藏著被對方鉆空子的可能。而祖士言的高明處也就是在于他能夠一下子就看到鐵槌雖鈍、卻能砸錐的性能,所以能牢牢把握住辯論的主動權,遂使對手走投無路,理屈辭窮。可見,能言善辯者并不一定盛氣凌人和先發制人,他們的機智往往表現為對事物的復雜屬性及內部關系的清晰了解上面。俗話說:“理直不在嗓門高”,正反映出這個道理。推而廣之,人的悟性也有著快與慢,靈與鈍的區別。有些人聰明敏捷,接受學習能力強,其治學方法往往就靈巧多變;有些人反應較慢,思考較周密但費時較多,他們的治學方法往往表現出穩妥踏實的特點。平心而論,這兩種學習方法是客觀存在、也是各有千秋的。人的天賦不同,經驗不同、能力也不同,因而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是必然的。承認了各種學習方法的合理性,并不意味著各種學習方法之間不能相互借鑒和補充。對青年學生說來,既應該積極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工作習慣,同時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改善生活習慣。聰明者可在發揮思維敏捷特點的同時,注意培養細致和堅韌的習慣;反應較慢者也應在早學多練、以勤補拙的同時,特別注意訓練自己的快速反應能力與思維的靈活性。這樣兼顧多方面,互相取長補短,就能做到兼有“鈍槌”與“利錐”的長處,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相關名言】
辯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
——王充
雄辯家的目的不在道出真實, 其主要目的在于說服對方。
——英國·麥考萊
上一篇:《李贄·道學先生》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馮夢龍·防人貳心》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