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世·打蚊》注釋,意譯與解說
過去有禿頭染衣人,共兒持衣詣①水邊。浣衣已,絞曬持歸。爾時大熱, 眼暗。道中見一樹, 便以衣囊枕頭下睡。有蚊子來飲其頭血。兒見己父疲極睡臥, 便發惡罵云:“是弊惡婢兒②蚊子,何以來飲我父血?”即持大棒欲打蚊子, 蚊子飛去, 棒著父頭, 即死。時此樹神便說偈③言:寧與智者仇,不與無智親。愚為父害蚊,蚊去破父頭。
——《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癡部》
【注釋】
①詣: 到。②弊惡婢兒: 罵人語。③偈 (ji): 梵語“偈陀(gatha)”的簡稱。意譯為“頌”,是佛經中的唱詞。
【意譯】
過去有一個禿頭染衣人,和兒子一起拿著衣服到水邊漂洗。衣洗完了,絞出水,曬了曬,拿回家。這時,天氣酷熱,那人眼睛發黑,非常疲倦。路上發現一棵樹,便把盛衣的袋子當枕頭,在樹下睡了。忽然一只蚊子飛來,呆在禿頭上吸血。兒子見父親因太疲勞而睡得很沉,便狠狠地罵道:“這個下賤蟲子,為什么要吸我父親的頭血?”順手操起一根大棒向蚊子打去,結果蚊子飛了,打著了父親的腦袋,當即死了。這時,這棵樹的神靈便作了一首偈道:只能跟聰明人結伴,不能與蠢人相親。這蠢人為父打蚊,卻一棒使父親送命。
【解說】
佛教是講究人的慧、明、識之類先天因素的。但真正的佛教,卻并不排斥、鄙視那些鈍根者,而是認為人人都有佛性,個個都可修行。說這個故事的人那樣看不起無智者,大概還不是真正的佛徒。在生活中,與愚人相處的確沒有趣味,他們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久與愚人相處,連自己都會智能低下。這個故事中的愚兒是無趣之極致,把他父親的性命都給結果了。所以虎豹不與犬羊為伍,鴻鵠不與燕雀為群,真正的豪杰常愿到激烈的斗爭環境中鍛煉,在英雄群中博采眾長,然后成就自己。劉邦善于將將,韓信善于將兵,原因之一,即是劉邦善與豪杰為伍,而韓信還稍遜一籌。不過應當看到,在現實中,像這樣的愚者雖然與之相處沒意思,但防之還是甚易的,只要疏遠他就可以了。倒是有些智者,他們未必就不用這種方式打蚊啊!明明目標是大A,卻在小B身上大做文章,最后達到結果大A的目的。西漢七國叛亂口號是“清君側”,誅晁錯,也就是說替皇帝打蚊子,但他們不是派刺客,而是派大軍,氣勢兇猛。如果大軍真的到來,恐怕皇位不讓也得讓了。而這一類打蚊者,倒讓你躲都很難躲,這不更可怕嗎?
【相關名言】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荀子
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樣都是錯誤的。
——意大利·塞涅卡
上一篇:《鄭文寶·打草驚蛇》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拊馬不時》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