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
“臼”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都像一個(gè)舂米用的石臼之形。小篆的形體與甲骨文、金文基本相同。隸變后楷書寫作“臼”。
《說(shuō)文·臼部》:“臼,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米也。凡臼之屬皆從臼。”(臼,舂米的臼。古時(shí)候在地上掘坎成臼,后來(lái)挖穿木頭或石頭(作臼)。像臼的形狀,中間像米的形狀。大凡臼的部屬都從臼。)
“臼”的本義為舂米的石臼。泛指舂搗的器具。如“杵臼”。又比喻形狀像臼的東西。如“臼齒。”
臼大都是用石頭鑿成的,里面的東西不易跳出來(lái),所以可引申為陳舊的格調(diào),這在古代都稱為“臼科”,今天多作“窠臼”。
上一篇:《脫》字義,《脫》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脫》
下一篇:《舂》字義,《舂》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