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龍·乞柳》注釋,意譯與解說
余姚①師多館吳下②,春初即到,臘盡方歸,本土風景,反認不真。偶見柳絲可愛,向主人乞一枝,寄歸種之。主人曰:“此賤種,是處俱有,貴處寧獨無邪?”師曰:“敝地是無葉的。”
——《笑府》
【注釋】
①余姚:地名,位于浙江東部,姚江流域。②吳下:即吳地,泛指長江下游一帶。
【意譯】
余姚人大多在吳下做老師,初春時就來,臘月底才回去,本土的風景,反而認不真了。一次,老師偶然見到柳絲可愛,就要向主人討一枝,寄回去栽種。主人說:“這么低賤的東西,到處都有,難道唯獨你們那里沒有嗎?”老師回答說:“我家鄉(xiāng)都是些沒有葉子的。”
【解說】
就所見而言,這位老師說得不錯,他在余姚見到的是臘月中的禿柳,在吳下看見的則是初春的青柳了。但是為什么他就不能把臘月中的禿柳和初春的青柳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一個生長過程來看呢?世間的萬事萬物本是一個緊密相連,有因有果的有機整體,截其一段,不見其全,就會犯片面的錯誤。值得思考的是,大多數(shù)人犯此錯誤是客觀環(huán)境的局限所致,他們所說的,有根有據(jù),可以親目所見為證。如果告訴他,貴鄉(xiāng)柳樹亦有青青嫩葉,他還會拿出禿柳來和你爭得面紅耳赤,解決這些人的偏見,只有靠拓展環(huán)境,打破一地一域此刻彼時的局限來糾正,讓他們看到柳樹春夏秋冬成長的整個過程,這樣,他們自會醒悟的。如果到那時還是頑固不化堅持偏見,那就干脆將他炒魷魚算了。這樣的人實在是不配做老師的。
【相關(guān)名言】
所見少則所怪多, 世之常也。
——葛洪
偏見纏住了人的性格, 就無法克服, 因為它們成了人本身的一部分, 無論證據(jù)、常識還是理性都拿偏見毫無辦法。
——德國·歌德
上一篇:《柳宗元·臨江之麋》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韓非·買櫝還珠》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