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大自然的生物學家
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進行了歷時五年的環(huán)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
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等。達爾文的“進化論”被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對人類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達爾文出生于1809年,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醫(yī)生,他希望自己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yè),也當一名醫(yī)生。可是,達爾文無心學醫(yī),進入醫(yī)科大學后,他成天去收集動植物標本。
父親對他無可奈何,又把他送進神學院,希望他將來當一名牧師。然而,達爾文的興趣也不在牧師上,他有自己的理想,他9歲的時候就對父親說:“我想世界上肯定還有許多未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奧秘,我將來要周游世界,進行實地考察。”
達爾文從小就喜歡觀察花草樹木怎樣生長,鳥獸魚蟲怎樣生活。他有時爬到樹上,看怎樣孵小鳥;有時到河邊去釣魚,把釣到的魚養(yǎng)起來觀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來做標本。
達爾文學會了走路、說話、采摘野草和花朵、捕捉小飛蟲,有時還用棍棒當“刀槍”,在花園里和沿河小路上到處“沖鋒”,向樹上的小鳥“開槍”。
有一天,風和日麗,蔚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大地散發(fā)著誘人的清香。媽媽帶著達爾文和妹妹在花園里玩耍,兩個孩子采了一些花朵,又打算去捕捉蝴蝶。
媽媽拿起花鏟想給丈夫栽的幾棵樹苗培土。她鏟起一撮烏黑的泥土,用鼻子聞了聞,然后把它培在小栗樹的樹根旁邊。
“媽媽,我也要聞聞。”達爾文歡天喜地蹦跳過來,學著媽媽的樣子聞著烏黑的泥土,又提出了問題,“媽媽,你為什么要給樹苗培土?”
“我要讓樹苗像你一樣壯實地成長。”媽媽說,“別小看這些帶著大自然氣味的泥土,它卻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是它長出了青草,青草育肥了牛羊,我們才有了肉、奶、奶油和干酪;這泥土使花朵開放,蜜蜂才成群飛來;這泥土滋養(yǎng)著燕麥和小麥,我們才有了糧食和面包。”
“媽媽,那泥土里為什么長不出小貓和小狗來呢?”
媽媽笑著耐心地回答說:“你怎么提了這樣的‘傻’問題呢?小貓和小狗是貓媽媽和狗媽媽生的,是不能從泥土里長出來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對嗎?”
“對啊,所有的人都是他們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是誰?她又是誰生的呢?”
“聽說最早的媽媽是夏娃。不過,我只知道圣母馬利亞,”媽媽信教,常帶著孩子去教堂做禮拜,她用手指著遠方的教堂對兒子說,“就是教堂里那個圣母馬利亞,可能夏娃和圣母馬利亞都是上帝造的。”
“那上帝又是誰造的呢?”
“親愛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對于我,對于你爸爸,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還是一個謎,我希望你長大了自己去找答案,做一個有出息、有學問的人。”
在果樹開花的季節(jié),小達爾文與伙伴們去果園里欣賞艷麗的果花,享受芬芳的花香。金燦燦的秋天到了,小達爾文就與伙伴們到園中幫助采摘豐收的果實。美麗的田園風光,給達爾文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達爾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歡在樹林里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就是在這休息的時候,他還認真觀察樹林里的東西。一棵小草的變化,一條小蟲的蠕動,也能使他產生極大的興趣。
有一次,達爾文看見樹上有幾只小鳥,就站住了,他仰頭仔細觀察。為了不驚動小鳥,他一動不動在樹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為他是一根木樁,竟然順著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達爾文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觀察過許多動物和植物,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他創(chuàng)立進化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達爾文從小還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里,他正圍著一棵老樹轉悠。突然,他發(fā)現(xiàn)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蠕動,于是急忙剝開樹皮,發(fā)現(xiàn)兩只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逃跑。
達爾文馬上把甲蟲抓在手里,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蟲,他是措手不及,迅速把一只手里的甲蟲塞進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蟲抓了過來。
看著這奇怪的甲蟲,達爾文真有點愛不釋手,只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里的那只甲蟲給忘記了。嘴里的那只甲蟲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達爾文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
可是,達爾文顧不得那么多,他仍然高高興興地把甲蟲拿給父親看。父親心疼地責怪他,可達爾文哪里聽得見父親的責怪,他的好奇心及興趣使他的心早已傾注在了這三只昆蟲身上。后來,人們把達爾文首先發(fā)現(xiàn)的這種甲蟲,命名為了“達爾文”。
達爾文似乎對什么都感興趣,有問不完的問題。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花園里盛開的鮮花在艷陽下格外絢麗,達爾文在花園里玩,忽然抬頭問正在干活的父親:“爸爸,這花叫什么名字?我怎么從來沒見過?”
“噢,孩子,這叫迎春花。”父親慈愛地回答。心里同時也想:“這孩子又對花產生興趣了,不知會出什么奇怪的事呢。”于是,又補充道:“這花只有白色和黃色兩種。別的,我就不知道了。”
聽說只有兩種顏色,達爾文頓時來了興趣了。“能不能讓它變成其他的顏色呢?”
“哈哈……傻孩子,花是自己長的,誰能讓它改變顏色呢?我可沒聽說過。”父親邊笑邊說。說完,又繼續(xù)干他的活了。
過了幾天,父親早把這事給忘了。達爾文卻舉著一朵紅花跑到父親耳邊說:“爸爸,你看這是什么花?”
父親一看,驚呆了,“我的孩子,英國又多了一種花,紅色的迎春花。同時,又多了一位栽花大師,那就是我的寶貝兒!”
說著,父親便抱起達爾文轉了兩圈,心里別提多高興了,簡直比吃了蜂蜜還甜。原來,達爾文平時對任何事物觀察都很仔細。他看到人們平時喜歡鮮花,便把掐下的鮮花插進水瓶子,幾天也不會凋謝。
達爾文經過多方“研究”,終于弄明白了,原來是花的枝可以吸水,保證花開不謝。于是,他便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把迎春花掐下來插進裝有稀釋的紅墨水的瓶子里,花吸收了紅艷的水,逐漸就更紅了。
父親聽了兒子的一番解釋,連聲夸贊:“你可真聰明!”心里早就樂開了花。
1818年夏初,9歲的達爾文跟隨哥哥一道,轉學到城中的古典中學讀書,寄宿在校內,由校方嚴格地管理學生的生活。在達爾文即將畢業(yè)的時候,哥哥正在努力研究化學。他在家中的工具儲藏間內,建立了一個化學實驗室,經常進行化學和電學方面的實驗。達爾文就充當哥哥的助手,向他學習,聽取指導,共同研討,時常一起干到深夜。
因此,達爾文學會了一些實驗方法,對各種混合物的氣體等極感興趣。不久,有人把事情反映到學校,兄弟二人受到了校方的指責。此后不久,校長又在一次早禱后,嚴厲地訓斥了達爾文,批評了他在科學方面的興趣,并說他“吊兒郎當”。
達爾文對古典語言知識一點興趣也沒有,他沒能弄懂這個詞的意思,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總認為這是一句很可怕的話。校長曾經威脅達爾文說要開除他,但始終沒有執(zhí)行,達爾文在什魯斯伯里學校一直學習到1825年夏天。
1832年2月底,達爾文乘坐“貝格爾”號到達巴西,他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當他們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意外地在山頂上發(fā)現(xiàn)了貝殼化石。達爾文非常吃驚,他心想道:“海底的貝殼怎么會跑到高山上了呢?”
經過反復思索,達爾文終于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他的腦海中一陣翻騰,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的!”
后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國。在歷時五年的環(huán)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后,他一面整理這些資料,一面又深入實踐,同時查閱了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他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實驗,終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一書。
達爾文成了19世紀著名的科學家,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者。但是他常說,《物種起源》等著作和學說是“集體的產物”。在一封信中他曾這樣寫道:
我清楚地看到,如果沒有那些可欽佩的觀察者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絕寫不出那本書來。
事實上,達爾文和華萊士的交往便是科學家這種謙虛無私精神的體現(xiàn)。華萊士是英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和旅行家,比達爾文小14歲,他和達爾文一樣,進行著科學考察的活動,曾到南美的巴西、馬來半島等地做生物考察,采取動植物標本,在同一個課題上進行研究和寫作。
華萊士讀過達爾文的《一個植物學家的航行日記》,也和達爾文有過幾次通信,討論交流研究心得,不過兩人都沒有提及他們各自的獨立研究和正在寫作的具體內容。
1858年6月18日,正在努力撰寫《物種起源》一書的達爾文,收到了華萊士寄來的一篇關于進化論的手稿,這就是《論變種無限地離開其原始模式的傾向》。
達爾文驚詫得目瞪口呆,他說:“我從未見過有這種更加令人驚奇的偶然巧合了……他現(xiàn)在采用的學術名詞,甚至也和我的書稿中各章題名幾乎都相同……”
如果是這樣的話,進化論的優(yōu)先權將歸于華萊士了,達爾文再發(fā)表著作,就有抄襲和剽竊之嫌。達爾文這時思想斗爭十分激烈。要知道,他已經從事20多年的研究了,當他環(huán)繞全球進行科學考察時,華萊士還是一個剛入學接受啟蒙教育的小學生。
達爾文由于舊病復發(fā),加上孩子們身體不好,使得寫作時斷時續(xù),進度很慢,這才讓華萊士后來居上。但是,他不愧是品德高尚的人,他決定退避三舍,成人之美,建議華萊士趕快將論文發(fā)表出來,同時為了避嫌,他打算中斷自己的寫作,讓華萊士獨享榮譽。
但是,華萊士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知道了這件事情后,不僅果斷地放棄了優(yōu)先權,而且滿懷敬意地對人說:“當我還是一個匆忙急躁的少年時,達爾文已經是一個耐心的、刻苦的研究者了,他勤勤懇懇地搜集證據,來證明他發(fā)現(xiàn)的真理,卻不肯為爭名而提早發(fā)表他的理論。”
最后在別人的勸說下,達爾文同意和華萊士的論文合并,以合著的名義提交林奈學會宣讀。達爾文非常感謝華萊士,他寫信致意,并說:
如果有著可欽佩的熱情和精力的人應該得到成功的話,那么您就是最應該得到成功的人。
在華萊士的鼓勵下,達爾文在1859年11月24日這一天,終于出版了《物種起源》這一巨著,1250冊書在當天銷售一空。華萊士高興地喝彩,稱這本書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書籍之一”,并將進化學說這一理論稱之為“達爾文學說”。
上一篇:涉足于山川的方文培
下一篇:用父愛澆灌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