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王良弟子駕馬》注釋,意譯與解說
王良之弟子駕,云取①千里馬,遇造父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馬不千里。”王良之弟子問:“馬,千里之馬也;服②,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③奇長。”故纆牽于事,萬分之一也,而難千里之行。
——《戰國策·韓策三》
【注釋】
①取(qu):通“趣”,即“趨”,快走的意思。②服:古代一車四馬,居中的二匹馬稱“服”。③纆(mo):繩索。纆牽:指馬韁繩和馬拉車時套的繩。
【意譯】
王良的弟子趕著馬車,說這是能達到千里之外的駿馬。路上碰到了造父的弟子。造父的弟子對他說:“你的馬到不了千里之外。”王良的弟子說:“馬是千里之馬,服也是千里之服,而不能到千里之外,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你的馬韁繩太長。”馬的韁繩長對于駕馬車這樣的事來說,是萬分之一的小事,可是,卻能使馬不能到千里之外。
【解說】
王良之弟子以為只要是千里馬,就能達到千里之外。但他卻忽略了一點,即干任何事情,一個小小的失誤就有可能妨礙遠大目標的實現。王良之弟子千方百計得到的馬與服雖都是精良的,但由于過長的韁繩限制了馬,使其發揮不出最大的潛能。若沒有造父之弟子的及時糾正,那馬也就不能致千里之遠。可見小事有時也是能夠影響大局的,這就告誡人們做事為人都不能不慎之又慎。而為了發揮人才的作用,就更應該無微不至。中國自古人才輩出,自然也涌現了不少識才之士,但不能否認,其中也不乏自以為只要將人才收聚在身邊、只要有人才就能成大事的人,并且這些人往往堅信自己是真正的伯樂。孰不知如果對人才缺乏足夠的了解,將人才用之不當,那么,也就會像王良之弟子那樣不可能發揮出人才的最大優勢。最終,這些人才看上去與普通的人也就沒多少差別,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美麗的悲劇。
【相關名言】
凡事不密則害成。
——《易·系辭》
良材美器, 宜在盡用。
——《南史》
上一篇:《孟子·王良與嬖奚》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紀昀·田不滿》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