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語掾是什么意思
【典源】《世說新語·文學》:“阮宣子(修)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衍)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藝文類聚》卷十九、《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衛玠別傳》,記為阮瞻與王衍之事; 《晉書·阮瞻傳》記為阮瞻與王戎之事。
【今譯】 晉代阮修 (一作阮瞻) 很有學識,太尉王衍問他:“老莊與儒教有什么同異?”阮修說:“莫不是相同?”王衍很欣賞他的回答,任他為太尉掾。人稱為“三語掾”。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人應答機敏,有才學。
【典形】 工三語、將無同、求三語、三語、三語掾、三語契、異同疑三語、三語作掾。
【示例】
〔工三語〕 清·宋琬《行路難》:“便便飽五經,詎若工三語。”
〔將無同〕 宋·范成大《次韻陳仲思經》:“從來嶠南北,人謂將無同。”
〔求三語〕 唐·王維《同崔傅答賢弟》:“更聞臺閣求三語,遙想風流第一人。”
〔三語〕 唐·白居易《李圯可京兆府戶曹制》:“宜乎以三語自試,以一同自效。”
〔三語掾〕 唐·劉商《雜言同豆盧郎中》:“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
〔三語契〕 明·湯顯祖《張郡丞枉過就別》:“留連三語契,感發四愁人。”
上一篇:三生石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三足烏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