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人物謀略形象特點
●借冕播譽,附驥而行/以退為進,蓄機待時/擒賊擒王,舉重若輕/道之不同,不相為謀/見機而行,先發制人/兵以義動,以順誅逆/明勸賞罰,激勵將士; 承間討擊,奇伏取勝/挾天子以令諸侯,興屯田以足兵食/克制私忿,收攬英才/乘間擊瑕,拔除隱患/聲東擊西,因利誘敵/以弱御強,砥柱中流/焚其積聚,釜底抽薪/合縱連橫,分化瓦解/修養生息,收拾民心/延攬英雄,唯才是舉/因隙使間,示形作偽; 聲東擊西,前后夾擊/借風行舟,政從己出/總攬樞要,取而代之
曹操是三國時代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出色的韜略家。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英雄豪杰四處崛起,袁紹占據四州,虎視眈眈,強盛無敵。而曹操依靠韜略,駕馭天下,運用申不害、商鞅的法術,具備韓信、白起的奇策,克制情感,不念舊惡,總攬英雄,使人盡其才,地盡其用,終于完成爭霸大業。史書稱之為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實不為過譽之詞。
曹操生性聰敏,好學不厭,在武學、詩學諸方面,均有成就。
曹操在行軍用兵上,依孫、吳之法,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孫子兵法》的第一個注家即為曹操,曹操自作兵書十余萬字,將領征戰,皆以新法從事。臨敵制變,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與敵對陣,神色安閑,如不欲戰; 然而一到決機乘勝,則氣勢盈溢,故每戰必克,軍無幸勝。
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使這些人佐命立功,終成名將。其余拔出細微,升為牧守之人,不可勝數。正是因為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曹操才能掃滅群雄,撥亂反正。
曹操統軍三十余年,手不釋卷,其韜略才華,既來于經典、史書,又取于社會實踐。
曹操之所以崛起微末,統一北方,其成功之訣,以其自己所總結的話說,即:“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以著名韜略家諸葛亮的話說,“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曹操克敵制勝的奧妙在于“智力”、“人謀”,換言之,即在于韜略。韜略之精華,造就了曹操,造就了曹操的霸業。
只是因為曹操在韜略修為上還沒有完全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因此,其霸業也不可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處于絕對優勢,但曹操取漢皇室而代之的野心不時暴露,使得不少有識之士視之為漢賊,拒絕與之合作,甚至投入敵對陣營,從而增加了掃蕩宇內的難度。曹操未能真正認識到皇權在中國歷史上所存在的潛在的巨大力量,這一力量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并非英雄豪杰般個人所能取代。此外,曹操過份崇拜劍的力量,忽視德的作用。韜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勝、以德服人,而曹操性格殘忍,號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濫殺無辜,唯我獨尊,從而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文化形象,使人與其貌合神離,同床異夢,不能真正發揮與調動積極性。盡管歷史上的曹操不同于社會上流傳、小說中塑造的白臉奸臣,但曹操的不少作法,畢竟嚴重違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因而其成就也就受囿于此。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之父曹嵩,字巨高,質性敦慎,曾任司隸校尉,漢靈帝時升任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太尉在漢代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曹嵩出生的前后情況,世人都不得其詳,據吳人所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的記載,曹嵩為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
曹嵩為曹騰養子。曹騰字季興,是桓帝朝著名宦官。曹騰在漢順帝時由小黃門升任中常侍大長秋,中常侍為皇帝寢殿侍從官,掌呈奏案章,傳達詔令,管理文書檔案,權力極大。大長秋為皇后的近侍,總管傳達皇后旨意,管理宮中事務。東漢時此職專由宦官充任。因冊立桓帝有功,曹騰受封為費亭侯。這樣一來,曹騰聲勢顯赫,權位極高。
出身在宦官集團的大官僚地主家族,對曹操的教育見聞、經濟條件、社會關系等無疑都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這使得曹操從小就熟悉政治舞臺的活動,并為其今后參與政治軍事斗爭提供一個較高的起點。
上一篇:三國《曹仁》人物謀略形象特點
下一篇:三國《李典》人物謀略形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