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三人成虎》注釋,意譯與解說
龐恭①與太子質②于邯鄲③,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 主信之乎?”曰: “不信?!薄岸搜允杏谢ⅲ?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饼嫻г唬骸胺蚴兄疅o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 議臣者過于三人, 愿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 竟不得見。
——《韓非子·內儲說上》
【注釋】
①龐恭:戰國時代魏國大臣。②質:作人質。③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 今河北省邯鄲市。
【意譯】
龐恭將要陪同魏國的王太子,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人質。臨行前,龐恭向魏王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回答:“不相信?!薄叭绻麅蓚€人說呢?”“我還是不相信?!薄叭绻齻€人都這么說呢?”魏王說:“這樣不由得我不信了!”于是,龐恭說道:“街市上本來沒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然而三個人都講有,就好像真有,您就相信了。如今邯鄲離魏國比街市離王宮遠多了,我走后,在你面前議論我的人超過三個人,希望大王明察是非,不要偏聽偏信?!饼嫻ё吆?,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龐恭從邯鄲回來時,魏王已經聽信了讒言,不愿再召見他了。
【解說】
俗話說:謊言重復千遍,也會被當成真理。雖然,謊言畢竟是謊言,再漂亮的謊言也不能代表真理。但是,如果從人們認識過程的角度進行思考,這個俗話本身卻又反映了某種事實,一種認識形態上的慣性運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主要有直接認識和間接認識兩種。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際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與實際經驗,固然會得到對社會的某種認識與看法,但是,由于人類受到自身精力,社會環境和自然條件等等因素的制約,其大部分認識的獲得,卻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即由書本或口頭獲得的。正是在這里,人們在認識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惰性。這種惰性使得人們對間接獲得的知識往往容易輕信。表現在這則寓言中,也恰恰正是這種情況。一個人對魏王說繁華的街市上有老虎,魏王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與觀察可能會馬上加以斥責,認為這根本不可能。而如果有第二個人再這么說,那么魏王的自信心就會有些動搖。等到有第三個人這么說時,魏王過去自身的經驗就會徹底動搖,而會完全聽從這種說法了。這里的原因,正是魏王在長期接受間接知識時所逐漸養成的輕信與盲從的態度。通過這則寓言,人們可以明白,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人們不得不依據于間接知識,但是,長期接受間接知識所形成的惰性也會使壞人有機可乘。因此,人們在接受間接知識時一定要認真加以考察,深入調查研究,根據事實進行冷靜的分析與判斷,這樣,就可以減少失誤。
【相關名言】
真理是時間的孩子, 不是權威的孩子。
——德國 ·布萊希特
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
——印度·泰戈爾
上一篇:《劉元卿·萬字萬畫》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墨翟·上帝殺龍》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