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洪·張丞相草書》注釋,意譯與解說
張丞相①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②險處,侄罔然而止,執(zhí)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胡不早問,致余忘之!”
——《冷齋夜話》
【注釋】
①張丞相:即宋代張商英字天覺。新津人。宋徽宗大觀年間官尚書右仆射。勸帝節(jié)華侈,息土木,抑僥幸,有忠直名。后為臺臣疏擊,出為河南知府。卒謚文忠。②波:書法名稱,指捺的折波。
【意譯】
張丞相喜歡作草書,但水平不高,當時人都譏笑他,丞相卻泰然自若,我行我素。有一天,他得到好句,要來筆墨揮毫疾書,滿紙龍飛鳳舞。就叫侄子抄錄一份,抄到筆劃折波奇險處,侄子迷惑不解停下筆來,拿著稿本去問他說:“這是個什么字。”張丞相仔細地辨認了半天,連自己也認不出來了,就責罵侄子說:“你為什么不早些拿來問,以致使我忘記了。”
【解說】
張商英之愛好草書,看來并不是想博取個工書的美名,也不是想在寫成的書法作品中作審美品賞,所以他可以不管別人的譏笑。他的樂趣完全是在振筆揮毫,盡情書寫的過程之中,至于寫什么,寫得如何,則完全是次要的。這倒頗有點魏晉人的風度,當年王子猷雪夜舟訪戴安道,結果到了那里,連門都不進,又舊路返回,人家問他原因,他說只不過是興致所至而已。興起而往,興盡而返, 自然非常愜意, 只是一味放任欲念,聽憑心血來潮,恐怕就與精神病患者相差無幾。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考慮個人的需要,他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否則,別人也無法對他負責,因為人一生下來就注定要處在由人與人組成社會關系的網絡之中,他不可能遺世獨立,這個世界既屬于他,又屬于別人。譬如張丞相雖然盡了興,可是卻害苦了他的侄子,因為這個辦事認真的侄子顯然是被愚弄了,他其實大可不必逐字逐句,一筆一劃地照抄。把別人的游戲當真,不免就有七八分的呆氣。想來,這個年青人這次敗了興,下一次一定會吃一塹長一智,學乖一些,這樣,張丞相就難保不被人胡弄。所以說, 只顧個人盡興,到頭來總會敗興。作草書畢竟是小事,即使開些玩笑也無關緊要。叫人懸心的是,張丞相這樣的牧民大吏,不要在治國的時候也只顧盡興?那可要使天下的百姓吃盡苦頭,而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似乎并不少見。
【相關名言】
傲當矯之以謙, 肆當矯之以謹。
——金纓
上一篇:《江盈科·庸醫(yī)止風》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張鷟·愚人失袋》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