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刻舟求劍》注釋,意譯與解說
楚人有涉江者,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③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 不亦惑乎?
——《呂氏春秋·察今》
【注釋】
①遽:速。②契: 刻。③是: 此, 這里。
【意譯】
楚國有一個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水里,趕忙在船邊上刻上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那人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劍。船已經走動了,可是劍卻沒有走動,像這樣去尋找他的劍,豈不是太糊涂了嗎?
【解說】
迂腐的楚人,只看到劍是從船上掉下去的卻不知船是在水上航行,早已離開了原來的地方。像楚人這樣尋劍,只能是徒勞無功,所以,作者要感嘆說:“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求劍者之“惑”,關鍵在于不知變通。無獨有偶,在《百喻經》中也記載有類似的一則寓言,叫做“畫水求盂”,是說有人渡海,失一銀釪,乃畫水作記,后至別國河水,便入水中求釪,結果遭人取笑。看來印度也有這樣的愚人。由此可知不知變化,乃是人性中的一種普遍的弱點。世界上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運動之中,如果不了解事物運動的本質,而把事物看成是靜止不變的,就難免要被事物所“惑”。作者在這里嘲笑了求劍者的愚蠢,不過,他的真實用意是想以此來諷刺那些泥古不化的保守者。
【相關名言】
辯證方法是要我們把社會看做活動著和發展著的活的機體的。
——蘇聯·列寧
上一篇:《馮夢龍·出米與出水》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厲人生子》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