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寓言·鱷魚和狒狒》寓言賞析
一天,鱷魚對狒狒說:“喂!狒狒!你愿意跟我交朋友嗎?”狒狒說:“當然愿意,我很高興跟您交朋友!”于是,狒狒便跟鱷魚交上了朋友。
一次,鱷魚邀請狒狒到湖對面去探望它生病的老媽媽,狒狒愉快地接受了鱷魚的邀請。鱷魚讓狒狒騎在自己的背上向大湖對岸游去。當鱷魚游到湖中心時,便對狒狒說:“我媽媽的病就是要吃狒狒的肝才能治好!”狒狒聽了大吃一驚,心想,這下可糟了,得想個計策脫身才好。狒狒情急智生,很同情似地對鱷魚說:“哎呀,你怎么不早說呢?如果真要用我的肝來治你娘的病,那你趕快把我馱回岸上去,我的肝還掛在樹上呢?!?/p>
鱷魚信以為真,又游回岸邊來。一靠岸,狒狒就急急忙忙跳上岸,一溜煙地爬到樹上去了,再也不肯下來。
鱷魚張嘴結(jié)舌,眼巴巴地看著狒狒上了樹。一場美夢破滅了。這就是騙人者反而受騙上當。
——印度尼西亞寓言(摘自許友年譯《印度尼西亞民間故事》)
這個寓言故事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情節(jié)大同小異。在印尼叫做“鱷魚與狒狒”,在印度或叫做“虬與獼猴”(見于《佛本行集經(jīng)》等佛典),或叫做“猴子與海怪”(見于《五卷書》第四卷),在歐洲叫做“猴子和鱷魚”。它的老家大概是印度,但印尼故事所揭示的“騙人者反而受騙”的寓意似乎更多地保存了這則民間寓言的原始意義。
中國古代早有“詩無達詁”、“見仁見智”的說法,反映出文藝鑒賞往往因人而異這一重要現(xiàn)象。寓言鑒賞更為突出。因為故事和寓意各有相對的獨立性,作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創(chuàng)作,讀者更可以作多層次多角度的剖析。這則故事便是一例。故事中塑造了兩個形象:一個是狡詐兇險的鱷魚,一個是單純機智的狒狒(feifei,一種猴科動物,雄性頭披長毛)。故事譴責鱷魚的欺騙行為,說明“騙人者反而受騙上當”的道理;同時贊揚了狒狒能在危險關(guān)頭用機智戰(zhàn)勝對手,說明善良可以戰(zhàn)勝邪惡。這就是民間故事的基本創(chuàng)作意圖。然而,人們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賦予或剖析其寓意。
如果從鱷魚的角度總結(jié)教訓,本來狒狒已在掌握之中卻又把它放走了,那就是由于自己的愚蠢疏忽而喪失了已經(jīng)到手的東西。印度古代著名寓言集《五卷書》,便是從這個角度總結(jié)寓意的。該書第四卷名《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的喪失》,采用這個故事作為串連其他故事的主干故事。
如果從狒狒的角度總結(jié)教訓呢,便是犯了輕信人言而受誘惑的毛病。鱷魚是肉食的,為什么要找自己交朋友呢?鱷魚為什么要背自己到湖對岸去呢?它都沒有考慮,而且很可能是想到對岸去看看風光、采摘果實,抱著這種欲望而“愉快地接受了鱷魚的邀請”。佛經(jīng)便是從這個角度盡情發(fā)揮的?!斗鸨拘屑?jīng)》說,虬(相當鱷魚)的妻子生了病想吃猴心,虬便謊稱對岸“花果豐饒”,將獼猴(相當本文的狒狒)騙至湖心,獼猴幾乎死于自己的貪欲。佛經(jīng)把這個故事說成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獼猴是佛的前身,虬是魔波旬的前身,魔波旬是欲界的魔王,常到人間破壞佛教之道,使人墮落在貪欲罪惡之中。因此佛經(jīng)用此說明:人們只有不受貪欲的引誘,及時覺悟,才可擺脫煩惱和災難。
這則寓言情節(jié)曲折,跌宕變化。鱷魚主動跟狒狒結(jié)交,熱情邀請狒狒,背它渡湖, 友好之態(tài)可掬,局中人狒狒和局外人讀者都以為平安無事;但一到湖心,鱷魚便露出兇相, 圖窮匕首見, 平地掀起一個波瀾。故事至此,熟習水性的鱷魚已穩(wěn)操勝券,不識水性的狒狒已走投無路,讀者亦為之懸心;誰知狒狒情急生智,絕處逢生, 反敗為勝,給人以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的感受。“文似看山喜不平?!鼻垡说那楣?jié),正好啟發(fā)人們?nèi)ニ伎脊适碌亩鄬右馓N。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魚的跳舞》寓言賞析
下一篇:《亞非寓言·鳥師網(wǎng)鳥》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