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雉媒》寓言賞析
雙雉在野時, 可憐同嗜欲。 毛衣前后成, 一種文章足。一雉獨先飛,銜開芳草綠。 網羅幽草中, 暗被潛羈束。 剪刀摧六翮, 絲線縫雙目。 啖養能幾時, 依然已馴熟。都無舊性靈, 返與他心腹。置在芳草中, 翻令誘同族。 前時相失者, 思君意彌篤。朝朝舊處飛, 往往巢邊哭。 今朝樹上啼, 哀音斷復續。遠見爾文章, 知君草中伏。和鳴忽相召, 鼓翅遙相矚。畏我未肯來, 又啄翳前粟。斂翅遠投君, 飛馳勢奔蹙。 罥掛在君前, 向君聲促促。信君決無疑, 不道君相覆。 自恨飛太高,疏羅偶然觸。看看架上鷹, 擬食無罪肉。 君意定何如?依舊雕籠宿。
——元稹《元氏長慶集》
用馴養的雉誘捕野雉,是我國占代行之有效的捕雉方法。晉代潘岳曾為此寫過《射雉賦》。《文選》徐爰注說:“媒者, 少養雉子,至長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
元稹的《雉媒》取材于獵人習用的這種捕雉方法。他匠心獨運,虛構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寄托了深刻的寓意。雉媒和它所誘捕的雉,在元稹的筆下,本來是“同嗜欲”的“雙雉”,一雉被捕后,另一雉非常想念:“朝朝舊處飛,往往巢邊哭。”不料雉媒已經喪盡天良,甘心誘捕同族; 另一雉卻“信君決無疑、不道君相覆”,終被誘捕,為鷹所食。而雉媒養尊處優,“依舊雕籠宿。”
在這首詩中雉媒及被誘捕的雉,都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被誘捕的雉的思念之情,悲切之感,被誘時始而疑懼,既而無疑,終而陷入羅網的復雜過程,寫得都極為真摯,使讀者不由得不痛恨雉媒,而對被誘遭害的雉給予同情。
元稹生活的唐憲宗年間,朝臣中開始分為牛李二黨,元稹屬于牛黨。在激烈的黨爭中,有些無恥政客,信誓旦旦,但在形勢發生不利的變化時,就賣黨求榮 元稹這首詩, 是為諷刺這類人而作的。它委婉真切,寫出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件,從而使這首詩具有了相當普遍的意義。類似雉媒誘捕同族的事,在后世不是還屢見不鮮、一再重演么?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之處是對比鮮明:雙雉“同嗜欲”和“相覆”對比,被誘的雉思念舊友和被舊友所賣對比,被誘的雉即將為鷹所食和雉媒“依舊雕籠宿”對比。這些對比,使寓言形象更加生動,寓意也更加突出。
這首詩看似客觀地敘事,實則筆鋒常帶情感。“都無舊性靈,返(同“反”)與他心腹”,“信君決無疑,不道君相覆”等,表達了作者對雉媒的極端痛恨和對被誘捕的雉的真摯同情。其他如“思君意彌篤”、“向君聲促促”等,也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正是這些流溢著愛憎之情的詩句,使寓意得到更充分的表達。
上一篇:《中國寓言·隱身草》寓言賞析
下一篇:《亞非寓言·鞭背涂屎》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