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羆說》寓言賞析
鹿畏貙, 貙畏虎, 虎畏羆。羆之狀,被發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獵者, 能吹竹為百獸之音。寂寂持弓矢罌火, 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感其類, 伺其至,發火而射之。貙聞其鹿也,趨而至。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 羆聞而求其類,至則人也, 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食之也。
——柳宗元《柳河東集》
動物界的生存競爭,是遵循“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的。“鹿畏貙(shu,形狀象狐貍的一種獸),貙畏虎,虎畏羆(pi,似熊的猛獸)”,正是如此。
如果單純從自身的體力看,在兇猛的動物面前,人只是一個弱者。但是,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智慧和制造、使用工具的本領,因而可以征服自然,把動物作為自己的獵取對象。寓言中的獵人是一個聰明人,他能吹竹管模擬百獸的聲音,有打獵的弓箭和火罐,并且會巧設計謀,通過吹竹管引誘動物前來,“發火而射之。”然而,他終于被羆“捽(zuo揪住)搏挽(拉)裂(撕開)而食之,”這是為什么?
作者在文章結尾指出,這是因為他“不善內而恃外”。外,指他擁有的物質手段。內,指他自己的精神狀態。獵人雖有打獵的武器,卻缺乏打獵的勇氣。除了對鹿,他敢于“發火而射之”外,對貙、虎、羆等,都怕得要命。貙來了,他“為虎”(吹出虎的聲音)而駭之”;虎來了,他又“為羆”而駭之。嚇走貙虎,并不表明他的勇敢,正表現出他的極度恐慌。因為他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獵人,忘記了無論是貙、虎、羆,都是他的獵物,因而不能顯示人的威嚴和本領,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武器去捕捉野獸,或者在形勢不利時避開野獸。他模仿其他動物的聲音嚇走對方,以保全自己。這種模仿,有獸之聲,無獸之實,結果是丟掉了人對獸的優勢,卻暴露了人不如獸的弱點,終于為獸所食。可以說,獵者之死,就死在一個“恐”字上,死在他失去了自信心和征服自然的精神力量,并在實際上把人重新降低為獸,這樣,他就無法逃脫自然界“弱肉強食”的客觀規律。
柳宗元寫這則寓言,是為了諷刺那些不善于充實自身而專門依靠外力的人。很可能是諷刺無力制服藩鎮勢力的唐王朝統治者。但是,由于寓言內容的高度概括性,它可以給我們提供超越作者創作意圖的哲理啟示。它使人們認識到,在具備一定物質條件的情況下,精神的因素可以成為決定的因素。人的主體性,歸根結底,表現為人通過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而如果沒有人類主體精神的發揮,這種能力就無從獲得,無從表現,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不能成為世界的主宰,而只能做自然的奴隸。
上一篇:《中國寓言·縮蚓》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老大與寓言》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