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穿井得人》寓言賞析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 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呂氏春秋·察傳》
《察傳》是《呂氏春秋》中的重要篇章。作者認為:傳言往往歪曲實事真相,是非不分,經過輾轉傳播,白可變為黑,黑可以變為白,可以把狗說成猴子,再把猴子說成人;因此,對傳言“不可以不察”。本篇故事中的主角丁某,家里沒有井, 因此洗滌東西(溉,洗滌)要外出,汲水要外出,常常要花費一個勞力;后來家里打了井,省了勞力,等于得到了一個人。但是,輾轉傳聞,竟說“丁家從井里挖得了一個人。”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批判了對傳言“聞而不審”的盲從好奇心態,并認為“聞而不審”危害極大,根據錯誤的傳言辦事,甚至可演成“國亡身死”的慘劇。
怎樣審察傳言呢?作者提出要“緣物之情及人之情”,即根據自然和人事的情理來推斷,作深入的調查研究。從井里挖出一個活人,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因而引起了宋君的疑惑,他于是派人向丁某詢問真相。丁某說:“我是說挖了井等于得到一個人服役,不是說從井里挖得一個人。”終于真相大白,回復到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宋君派人調查,直接向當事人詢問,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調查結果,澄清了這場荒誕無稽足以混淆是非的鬧劇的真相,對宋國是有積極意義的。因此作者指出:“聞而審,則為福矣, 聞而不審,不若無聞。”
總之,這則故事說明了察傳的重要性和察傳的基本方法。作者的目的是為秦王朝提供借鑒。然而,今天仍有積極意義,即以形象直觀的材料提醒人們要理智地對待一切傳言, 切斷那種“添枝加葉, 以耳代目, 以訛傳訛的惡性循環”(林秉賢《社會心理學》),這對維護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是頗有價值的,是社會心理學的寶貴資料。
寓言成功地運用了“誤會法”。它以生活中的趣聞為素材, 以“得一人”這個具有歧義的詞語為展開情節的契機, 以眾人的盲從襯托宋君的清醒,娓娓道來,既生動親切,引人人勝,又啟發人掩卷沉思,悟出一番治國方略和生活哲理。這種以形見理的論說技巧是很高明的。
上一篇:《中國寓言·秦士好古》寓言賞析
下一篇:《亞非寓言·羊狼簽約》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