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公輸刻鳳》寓言賞析
公輸之刻鳳也,冠距未成,翠羽未樹。人見其身者,謂之龍鵄見其首者, 名曰鴮鸅。 皆訾其丑而笑其拙。及鳳之成, 翠冠云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綺翮焱發(fā), 翙然一翥,翻翔云棟三日而不集,然后贊其奇而稱其巧。
——《劉子·知人》
鳳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本來誰也沒有見過。郭璞說它的形狀是“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大概人們就據(jù)此形成了關于“鳳”的概念,并且把它作為標準去考察、衡量世界上一切寫成的、畫成的、刻成的鳳。人們在公輸刻鳳“冠距(距:腿后面突出象腳趾的部分)未成,翠羽未樹”之時,就說它是“龍鵄”(chi,貓頭鷹一類的鳥)、是“鴮鸅(wuze,鵜鶘),甚至“訾(zi)其丑而笑其拙”。他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似乎太早了,因為他們并沒有看到公輸所刻的鳳的全部,只是“見其身”或“見其首”。就思維方法來說,是犯了“以部分代替全體”的錯誤,并缺乏發(fā)展的觀念。
作者的本意是從“知人”的角度來說這個故事的。人在社會生活中,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這就有一個知人, 即認識人、 了解人的問題。首先,對人的認識和了解必須全面,不可只“見其身”或“見其首”就妄作結(jié)論。某個局部、即使是關鍵性的、處于要害地位的局部,畢竟只是局部,它可以代表全部,卻不能代替全部。其次,必須有發(fā)展變化的觀念,世界上的人和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運動、發(fā)展、變化著,這也正如公輸刻鳳,由“冠距未成,翠羽未樹”到“鳳之成”就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我們對別人的認識,必須以一個完整的階段為依據(jù),而不能只就其中的某一片斷就過早地得出結(jié)論。
當然,觀察和評論公輸刻鳳的人們,還是能夠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的。“及鳳之成”,他們發(fā)現(xiàn)了鳳的許多奇特之處時,就“贊其奇而稱其巧”,并不固執(zhí)自己過去的看法。我們今天在認識人、 了解人的過程中,不也可以從這里得到一些啟發(fā)嗎?
這則寓言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大量運用工整的排偶句。特別是寫公輸刻鳳成功,用“翠冠云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綺翮(he,翅膀)焱(yan,火焰)發(fā)”(意思是:翠綠的冠羽象云氣上升似的聳起,朱紅色的腳距象閃電一樣搖晃,鮮艷華麗的身子象彩霞散射光芒,美麗的翅膀象火光四射一樣張開)。四句排比,每句之中分別用“翠”、“朱”、“錦”、“綺”寫其色彩花紋,用“云”、“電”、“霞”、“焱”寫其動態(tài),把公輸刻的鳳寫得活靈活現(xiàn),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亞非寓言·先食半餅》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公雞和珍珠》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