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宋澤萊·打牛湳村》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宋澤萊(1952— )小說家。原名廖偉竣,1952年出身于臺灣省云林縣。父親在日據時代被迫參加太平洋戰爭,戰后回家務農,時有人生感嘆,母親操勞于家務和農事,家境的凄涼貧寒,給童年時代的宋澤萊蒙上一層陰影,并直接影響了他早期的創作。1973年考入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前夕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最早發表的作品是詩歌《喪葬之歌》。他的第一篇小說《嬰孩》發表于1974年《中外文學》1卷9期。此后還陸續發表了一些描寫人物的心靈哀愁、畸戀生活和變態心理的小說。1976年大學畢業后,他到臺灣彰化縣福興中學任教,投身于繁亂紛雜的社會,看到了人民的痛苦生活,同年發表小說《打牛湳村》,獲得文壇的好評,從此進入他創作的黃金時代。他寫了許多能真正代表其創作風格的優秀作品,尤其是打牛湳村系列小說。80年代初,宋澤萊從美國歸來,潛心探索禪與文學之間的奧秘,從小說創作走進禪學的虛境,對變革現實失去熱情,對生命本身發生懷疑,1985年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廢墟的臺灣》,顯示了宋澤萊創作上的覺醒和奮起。宋澤萊的作品比較豐富。主要作品有中長篇小說《廢園》(1976年豐生出版社),《打牛湳村》(1978年遠景出版社),《糶谷日記》(1979年遠景出版社)。短篇小說《骨城素描》(1979年遠景出版社)、《變遷的牛眺灣》(1979年遠景出版社)、《紅樓舊事》(1979年聯經出版社)。詩集《福爾摩莎頌歌》 (1983年前衛出版社),評論《禪與文學體驗》(1983年前衛出版社) 等。
內容概要 一到六月正是梨仔瓜成熟的季節,打牛湳村熱鬧非凡。人們都盼著這季梨仔瓜能賺錢,但又不無憂愁,因為他們得親自把瓜果運到市場,受盡酷熱天氣的暴曬和瓜販們的欺凌,想到這些便隱隱作痛。然而在這個緊要關頭;村里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每天天不亮,人們總是被一陣咔咚咔咚的車聲驚醒,更為奇怪的是,傍晚時分,常可看到一位穿著臟兮兮襯衫的人在村邊的柏油路上吹口哨,這時他什么都不做,只是望著人窮瞪眼,起初大家以為是十二聯莊跑過來的瘋子,后來人們才弄明白這人是肖笙的弟弟肖貴。與老好好先生笙仔不同,貴仔雖其貌不揚,但卻有一種怪脾氣,對什么都不滿,常懷著一種孤傲與憂郁,無時無刻不在揭發打牛湳的瘡病,引起大家的一致反對,就是這樣一對兄弟常給村人帶來一些趣事。隨著梨仔瓜成熟季節的來臨,商販們組成了采購集團下到鄉里來,包攬大批的瓜田,打牛湳的人害怕賣水果,便干脆把田包給他們,這些人橫豎有自備卡車,在市場又有商行,但他們都是有經驗的商人,總會抓住打牛湳人的心理,狠命地往下壓價,受損失的往往是打牛湳人。貴仔在遠處看著村人在和包田商討價還價,什么也不說,反正總會有人吃虧,他覺得村人們太憨了,財產被侵占了還不知道什么原因,一面感到打牛湳人的可憐,同時又忽然煩憂起自己的瓜田來。包田商買了李三的瓜田后問是否還有人賣,人們指向貴仔,貴仔本不愿賣,但想著自己的瓜田比李三的好,肯定能賣個好價錢,便答應讓包田商明天來看瓜田。誰知第二天包田商看后,出的價比李三的還低些,貴仔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寧可燒掉也不愿賣給這伙可惡的家伙,他們一再糾纏,氣得貴仔舉起鋤頭就要打這些生意人,人們一看要惹禍,高呼“蕭貴要殺人了。”在打牛湳和十二聯莊的外邊,靠近農會倉庫,有一個侖仔頂鄉城的瓜果市場,一到夏季全都是梨仔瓜的天下。今年瓜果市場開市的第二天,市場上一片喧鬧聲,大家一時都摸不透瓜販的心,盼望剛摘下來的鮮梨仔瓜價格貴些,可是瓜販們特別奸,他們串通起來欺負鄉下人。笙仔和他的妻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牛車將瓜連夜運到市場,第一個商人給他們兩塊五一斤,他們夫婦“隱隱中聽到有人叫三塊錢”,便堅持不賣,一會又來一個瓜販只給他們兩塊三,又一個瓜販只給兩塊,貴仔夫婦見勢不妙急忙以兩塊三賣給了第一個商人,成交后他們發現“當時市上的行情竟是三塊二!”是幾個商販一起串通好來嚇唬他們的。打牛湳人往往耐不住價格越來越下跌的心理壓力,最后不得不很便宜地賣給這些奸商。對打牛湳這批瓜農來說,瓜販簡直就像強盜似的。自從貴仔包田失敗后,他感到這個世界太黑暗了,他更加在村道上踱著步子,口哨吹得更響了,不過他今天散步倒有明確的目的,即如何想辦法把自己的梨仔瓜賣出來。他不愿像笙子一樣做一個傻瓜,把梨仔瓜拖到市場上任人宰割。前不久他曾試過一次,他騎著腳踏車趕到瓜果市場,讓瓜販到田里來買自己的梨仔瓜。瓜販車上的人下到貴仔的瓜地親自采摘,七成熟的瓜都被他們摘下,貴仔中午還破費了一頓飯,最后不得已兩塊錢一斤賣給他們,惹得眾人嘲笑。他正在想著此事,適逢一群學生放學歸來,他們竟向他開起玩笑,高呼“掘墓仔”,貴仔雖然惱火但也無可奈何。路邊的腳踏車店主要蕭貴幫忙寫個招牌,他覺得大家都在拼命做著賺錢的夢,本村瓜販胡須李來修車,很得意自己每天賺二三百元錢,并執意讓貴仔與他合伙做生意,一向對瓜販恨之入骨的貴仔聽后大怒,丟下筆走開了,由于臺風和下雨的影響,許多水果紛紛上市,歷年梨仔瓜大幅度跌價的時候到來了。笙仔冒雨摘了一車瓜運到市場,停在路邊的棺材店。瓜販們利用瓜農擔心下雨跌價和梨仔瓜腐爛的心理,遲遲不肯出來購買,等著瓜農自動降價,央求他們買瓜。瓜農們在雨中等得特別焦急,忽然一個瓜販和打牛湳村的人吵起來,棺材店避雨的人也不耐煩起來,他們覺得商販不買瓜還打人太不公平了,紛紛搶著棺材店里的木塊向前沖去,市場上一時大亂,警察的號子吹得更響了。附近梨仔瓜充斥市場,貴仔便想著到石城去一趟,誰知石城中賣梨仔瓜的大多是打牛湳和十二聯莊的人,他們都恨不得以最便宜的價格賣給店主,并為此爭吵不休。他的想法不能實現,心一下子跌到了十八層地獄。傍晚,打牛湳人都集中到大道公廟庭開會,公廟委員會動員大家捐錢翻修廟宇,以感謝廟神多年的保佑,蕭貴站出來指責大家不討論怎樣把梨仔瓜賣出去,卻干這些蠢事。這時,人們已陶醉在樂捐中,沒有人理會他。蕭貴方法用完了,最后只有答應和胡須李合伙做生意,用胡須李的車子運貴仔的梨仔瓜。好不容易來到瀕海的沙仔鋪,貴仔對著擴音筒高喊一塊八一斤,圍的人雖多,但又覺得太貴,根本不會有人買。原來胡須李以前來這里賣瓜,最多只賣一塊錢一斤,貴仔又一次感到自己受騙了。梨仔瓜秀子剛過一半,打牛湳村人都奮力忍氣地要做最后的努力,如果價格好就一定賺錢,如果價格壞就僅能掙夠本錢,每年都是這樣。就在此時,他們在各處都看到一張條文,建議要改革侖仔頂的瓜果市場,鼓勵打牛湳的人團結起來打商販,隔不久,蕭家兄弟被請到警察局。打牛湳村的人高興地談著這件事。
作品鑒賞 打牛湳村是臺灣著名的梨仔瓜產地,這里偏僻、窮困、愚昧,運銷制度落后,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缺乏現代的科學管理,每當梨仔瓜熟季節,瓜販們便組成采購集團,來到農村包攬大批瓜田,并自備卡車運送梨仔瓜,他們抓住打牛湳人生意窘迫、運輸困難、急于把梨仔瓜賣出去的心理,設法壓低收購價格,像強盜似的把梨子瓜洗劫一空,而農民對這些吸血的瓜販則束手無策。有些農民把梨仔瓜運到市場上去賣,同樣受到瓜販和中間商販的盤剝和欺凌,但把梨仔瓜運到偏僻的鄉村去,即便價格極低,那里的農民也都買不起,天氣變化后,梨仔瓜霉爛,瓜價下跌,在豐收之年農民一無所獲。《打牛湳村》比較真實地描繪了這種豐收成災的境況。小說以貧困農家的兩兄弟蕭笙和蕭貴賣瓜上當的種種趣事為線索,運用諷刺喜劇的手法,展現了一群瓜農在特定時代掙扎的圖景。蕭笙和蕭貴是小說中兩個富有喜劇色彩的人物。作品采用對比的手法,塑造了他們不同性格的形象。蕭笙是個非常憨厚,老實的農民,他的生活過得非常艱苦,但卻與世無爭,從來都是吃虧忍讓。他在家養豬,在地種瓜,當人們都還在睡夢中,他已起早把摘下的梨仔瓜運往市場。他經常幻想“在他老時……他一定在自己空曠的田里蓋一幢大豬舍,養一大堆藍瑞斯。他要坐在籐椅上,喝著兒媳們泡好的茶,然后望著四邊的田野,望著豬舍、天空、厝鳥,呼吸帶有糞香的空氣,然后沉沉睡去……。”然而就是這點可憐的理想和最樸實的農家樂趣也難以實現,從不會發脾氣的笙仔也被那些奸商似的瓜販們給激怒了,他憤怒地罵道:“鬼咧!你們都是強盜!”笙仔的遭遇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臺灣下層農民悲慘的命運。弟弟蕭貴是新式農民的典型。有知識、見識,對現狀不滿,敢于揭露和抗爭,是“打牛湳的芒刺”。他先是試驗栽種柑橘,失敗后又進城謀生,因拉皮條被監禁,被釋后回鄉中教書。他發現臺灣教育制度的不合理,脫離現實,便抨擊教育制度的腐敗,被解雇后,又回到打牛湳村種地。他清楚地看到瓜販種種盤剝農民的伎倆,就起來反對商販組成的包田商和采購集團。那些包田商以種種苛刻的條件迫使農民將梨仔瓜田包給他們以謀取暴利,因為瓜農普遍沒有運載工具,又擔心瓜腐爛在地里,根本無法擺脫這些包田商設下的種種陷阱,只好任其宰割,有人把瓜運到市場去賣,仍難逃脫被欺詐的命運,然而更加可悲的是人們的愚昧和不覺悟,他們不知貧困的原因,受災后寄希望于菩薩保佑而陶醉在“樂捐”中,蕭貴指出這是“蠢事”竟無人理會,他貼出要改革瓜果市場管理,打擊中間商販的條文,卻被警察局拘留,成為村民嘲諷的對象,小說直接寫出了作者的憤激之言:“黑暗的打牛湳!”愚昧的打牛湳!”打牛湳村是臺灣農村社會的真實寫照,打牛湳村農民的命運,就是臺灣無數下層農民的命運。作品既寫了農村的愚昧落后,又深刻地揭示出農民貧困、豐收成災的原因,小說以對當代農民悲劇命運的成功描寫,成為臺灣鄉上文學的代表性作品。《打牛湳村》在藝術上也頗有特色。小說的結構比較新穎獨特,它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分章節,設標題,每章自成一體而又是以蕭氏兄弟的趣事構成兩條線索遞進發展,小說中點題的標語。作者本人的直接敘述與分析等方式的使用造成作者不斷在作品中提醒讀者注意小說的發展及展示出來的問題,因而能主動地進入小說的境界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從而使小說的結構與主題達到完美的結合。濃郁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在對比中刻畫人物也是這篇小說的特色所在。
上一篇:《孫犁·風云初記》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宋清海·馕神小傳》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