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宋清海·馕神小傳》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宋清海,男,遼寧省莊河縣人。出生于一個“農業世家”。1962年小學畢業,經過3年的勞動,于1965年參軍。服役期間,北上大興安嶺,南下秦嶺大巴山,西出天山大戈壁。青春最美好的年華在鐵道兵的筑路生活中度過。1981年底轉業到鐵路部門工作,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宋清海于1971年夏天開始做“文學夢”,除1975年發表一出小獨幕歌劇外,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直到1982年6月才得以問世。至今已發表和出版中、長篇小說十余部。《馕神小傳》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自知才氣不足,唯有靠生活底子;自知靈氣不夠,只有靠“苦磨”。永不忘打隧道時用 “寸”計算進度。
內容概要 在榆樹屯,沒有人不可憐梁倉滿老頭,又沒有人不鄙視他的為人。他不肯把老房子倒出來讓大兒子養蘑菇,惹怒了大兒媳玉芝。于是,男人梁萬斗便成了她的出氣筒。梁萬斗曾經去求過幾回,都被爹拒絕了。眼下,經不住老婆的罵,又去老房子找爹去了。每逢集市,倉滿老頭都要來小飯館幫忙,以便吃一頓別人吃過的殘湯剩飯。盡管有人耍弄他、有人嘲笑他,但由于他來常了,一切又都很自然。見爹還吃榆樹葉和菠菜根,梁萬斗心里很難過。作為老大,他很可憐這個被人瞧不起的父親。老伴死后,倉滿老頭在兒子家吃了幾個月的現成飯,突然自起鍋灶,不去兒子家吃飯了。從那以后,除了口糧田打下的糧以外,他每年都要買糧。從而獲得了遠近聞名的“馕神”外號。榆樹屯多數人家缺糧是從1959年的秋冬開始的。梁家卻總是缺糧。倉滿老頭一年年為一家人的吃飯而奔忙。但他從來沒有失望過。他堅信有窮人沒窮山,凡是黃土里長出的東西都能吃。他帶領全家吃過榆樹葉、槐樹花、楊柳葉等。他自己還吃過不少蟲子。見兒子來了,他很高興。而看到父親從飯館里帶回來的剩飯,兒子的臉紅了。梁萬斗又提起借房子的事,倉滿老頭又拒絕了。多少年來,因為缺糧,因為挨餓,梁萬斗過盡了屈辱的日子。如今他富裕了,他有錢了,兒子也大學畢業當上了技術員。他覺得自己的腰桿硬了。他不想像爹那樣,一輩子只種點糧食。他要當養蘑菇的專業戶。傍晚,玉芝回來了。進門就交給他一份合同。在玉芝的威逼下,他打算再去和爹商量借房子的事。每年春天,倉滿老頭都要去東山栽樹,這次他剛栽完,便發現樹苗被支書的兒子偷走了。然而,他的兒子見父親受人欺侮,卻誰也不管。就因為當年他為一家尋找吃食的行為,使兒孫們覺得恥辱。梁萬斗派兒子有良前來借房子,又被倉滿拒絕了。梁萬斗要去幫助爹抹老房子。玉芝又大罵起來,人圍了一大群。兒子有余趕來,制止了母親的這種行為。他同父親一道去為爺爺抹房子。有余最佩服他爺爺,爺爺在他心目中始終是個英雄,當年那拉倒騾子的壯舉曾使他為之傾倒。爺爺為了糧食的一些做法,又讓他感到恥辱。然而,他懂得的道理越多,對爺爺也就越發理解。他覺得爺爺太孤單了,可憐他的人太少了。為了幫助爺爺修理老房子,他找了幾位叔叔,可是,沒有人肯出來幫忙。梁有余和爺爺一道吃飯,見爺爺還吃菠菜根,有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覺得再也不能讓爺爺過這樣的日子了。有余并不喜歡他的母親,可母親想當養蘑菇專業戶的大膽決策又讓他吃驚。然而,通過和母親的一席對話后,他的心又涼了。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去參觀大兒子的蘑菇棚,倉滿老頭覺得很自豪。但同時又對人們養蘑菇、不種地而感到憂慮。在琢磨吃的、琢磨糧食的時候,他的思維比電腦還快。為了長久地儲存糧食,他試驗了多種方法。由于怕人們不種糧食,只養蘑菇,他只好把他的“祖傳秘方”一絲不差地向人們介紹。可是沒有人聽,孫子教人養蘑菇,爺爺教人存糧食,人們只覺得這很有意思。面對人們的不解和嘲笑,倉滿老頭呆呆地愣了半天,聽說兒子萬斗把責任田讓給了李世福,租用李家的房子養蘑菇,倉滿老頭火冒三丈。他把兒子叫到家里來,一拳把他打倒。梁萬斗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他和父親之間似乎還有些“差距”。梁有余也有點生爺爺的氣。看到被撕毀的自己的一篇作文,又勾起了他對爺爺的全部尊敬。他是多么希望爺爺能離開老房子,過一種新的生活啊!見到孫子,倉滿老頭的氣全消了,爺孫倆又重歸于好。從話語中,有余覺得爺爺還在擔憂中國的糧食問題,擔心再出現1958年的現象,鬧饑荒。聽著爺爺的話,梁有余被一種情感的力量懾服了。他佩服爺爺的憂慮,他感覺到了爺爺那憂慮中的深沉。他和爺爺誰都無法說服誰。倉滿老頭提醒明天是清明節,有余又想起了1963年死于清明節的奶奶。倉滿老頭起得很早。每年清明節,他都要向老伴的墳上撒把五谷,總覺得老伴在那邊挨餓似的。他從集鎮上買菜歸來,有余滿頭大汗地跑來問他老叔回來沒有。聽說老兒子要回來,倉滿老頭真高興,已經有7年沒見到老兒子了。可是,五兒子回來后,一是不想回家鄉,二是不想見爹爹。這使梁有余大為不解。經他一勸再勸也無濟于事。后來,他提出今天是清明節,要給奶奶上墳,梁萬石才答應留下。可他仍覺得有這樣一個爸爸是個恥辱。看到老房子,他心頭一震,看到墳地,他更覺沒臉見母親。他回頭要走,又被有余攔住了。玉芝20年來第一次走進老房子,倉滿老頭嚇了一跳。她強作笑容,提起萬石住在她家,又提起老房子,一句句話刺進倉滿老頭的心。夜里,他來到萬斗家,從窗戶里,他看到了心愛的老兒子。可老兒子正在發誓決不見這樣的父親。老人的心被擊碎了。第二天一早,他做好了飯,等老兒子來吃。然后便來到集市上。幫飯館的人干完活后,一反常態地空手而走。在牲口市場上,經不住人們的贊揚,他要為眾人進行拉倒騾子的表演。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老漢用盡他生命的最后一絲力氣,拉倒了騾子,他也從此永遠倒下了。幾天后,當倉滿的兒子們打開老房子所有的房間時,發現里面有五個大囤子。上面分別用紙條寫著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這是倉滿老頭一生為兒孫們節約糧食啊!萬斗和有余放聲大哭。這時,他們才了解了他們的前輩,他的一切屈辱都是為了兒孫們啊!他們好像這時才突然想到老人是死了,埋了。但是,這座老房子終于要被新房子取代了。
作品鑒賞 當我們初看這部作品的標題時,“馕神小傳”似乎沒有什么引人注目之處。當我們初讀這篇作品的故事時,那種地、存糧、養蘑菇的情節也似乎更沒有什么牽動人心的地方。而當我們最終了解了主人公的結局又回味作品中人物的名字時,就會驚訝地發現,它們竟帶有那么鮮明的時代印記,它們竟蘊含著那么深邃的思想。“梁(糧)倉滿”、“梁 (糧)萬斗”、“梁 (糧)萬升”、“梁 (糧)萬囤”、“梁 (糧)萬石(擔)”、“梁(糧)有余”。這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也不可能離開的“糧”字,無疑就是一個符號,一個“以食為天”的中華民族賴以繁衍生息的符號。而這個用 “倉滿”、“萬斗”、“萬升”、“萬囤”、“萬石”、“有余”等襯托起來的“糧”字,無疑又是一種象征,一個寄托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愿望的古老的象征。吃飯問題是我們這個農業大國的頭等大事,溫飽問題又曾使多少人為之奮斗、為之流血、為之犧牲。而當我們的農民終于從貧窮和饑餓的困惑中走出來的時候,當他們從簡單的小農經濟向更廣的經濟領域邁進的時候,舊的傳統觀念便同新的經濟思維發生了猛烈的碰撞。這是一次帶有悲劇色彩的碰撞。宋清海的中篇小說《馕神小傳》就是這樣一曲舊觀念終被新觀念取代的無盡的挽歌。如果說梁家的“糧”字,是中國農民賴以生存的精神符號的話,那么,梁倉滿一家就是中國無數農民家庭的縮影。如果說梁家的祖孫三代濃縮了中國幾代農民的性格特征的話,那么,處于這組人物群像的中心地位的,便是梁家的頂頭人物梁倉滿。這是一個充滿了悲壯和悲劇色彩的人物,是一個歷經生活的磨難和社會變革的人物,是一個敦厚、老實、善良而又死守傳統觀念不放的老一代農民的典型。濃厚的家庭觀念,對土地的強烈渴求,對溫飽的無限憧憬,構成了他的基本性格特征。生活的貧困和艱辛,使老伴過早地離世。是他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把五個兒子撫養成人。不管兒子們怎樣不理解他、不孝順他、甚至以他為恥,不想見他,但他卻做到了一個父親所能做到的一切。也許是中國古老而傳統的土地觀念已滲透到他的靈魂里、血液中,倉滿老漢對土地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土地是他的命根子,是他賴以維系生命的精神支柱。所以,當他聽說兒子為了養蘑菇而把土地抵押出去的時候,竟豁出命去保護土地,甚至打了兒子。也許是那個不正常的年月所造成的饑餓把他嚇壞了,倉滿老漢一生都在憂慮中度過。他擔心人們不種糧食,他害怕再出現大饑荒。在那種年月中,他曾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帶頭試吃各種野菜、樹葉、樹皮和昆蟲。為了一家老小不挨餓,他不惜忍受別人的嘲弄、諷刺和恥笑,忍受兒子的冷落。即使到了80年代,他仍舊每天吃著野菜,甚至到飯館吃別人的剩飯。他傾注一生的心血,為五個兒子儲備了五大囤糧食。作者明確地指出,倉滿老漢并不天生就是一個窩囊廢,一個甘受人恥笑的可憐蟲,更不是什么“馕神”,而是一個有著拉倒騾子力氣的英雄。當作家以他再次拉倒騾子而轟轟烈烈地結束自己一生時,當作品在結尾處第一次披露倉滿老漢存在老房子中的五大囤糧食時,一個剛毅、高大的慈父形像便令人信服地矗立在讀者的面前。然而,時代在變,人民的生活在變,各種觀念也在變,而唯獨倉滿老漢的糧食觀念沒有變。不管農村經濟怎樣向市場經濟飛躍,不管農民們在搞什么經營,他都不聞不問,依然死死地固守著那幾間祖上傳下來的老房子。雖然他曾有過深層次的憂慮,雖然他的舉動改變了在兒孫們和眾人眼中的形象,雖然他是在一次壯舉中走完自己的坎坷人生的,但他至死也未能邁出老房子一步。新時代的腳步已經邁上了他的門檻,可他卻視而不見,不予理睬,這就是他的悲劇。那座陳舊的老房子,像一副沉重的歷史負擔,壓得他一生喘不過氣來。隨著他的消失,那座老房子也將成為歷史。這是舊觀念的挽歌,是新生活的號角。
上一篇:《宋澤萊·打牛湳村》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宗璞·三生石》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