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葉辛·蹉跎歲月》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葉辛(1949— ),當代青年作家,原名葉承熹。葉辛于1949年生于上海,1957年起在上海讀完了小學和中學,便趕上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1969年3月31日,火車把他送出上海,載著他來到了遙遠的、對他來說一無所知的貴州省修文縣插隊落戶;1977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79年10月31日,葉辛平生以來第一次領上了工資——貴州省作協調他去省里工作,從此,他開始了專業文學創作,碩果累累。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深夜馬蹄聲》、《高高的苗嶺》、《峽谷烽煙》,長篇小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風凜冽》、《蹉跎歲月》、《綠蔭晨曦》、《基石》、《在醒來的土地上》、《虎的年》、《拔河》、《新瀾》、《家教》、《遙遠的山谷》、《閑靜河谷的桃色新聞》、《三年五載》(上、下)、《愛的變奏》、《家庭奏鳴曲》、《省城里的風流韻事》等,以及中短篇小說集《帶露的玫瑰》、中篇小說集《發生在霍家的事》。上述作品中以反映知識青年生活為題材的幾部成就較高,特別是《蹉跎歲月》,深受廣大青年讀者的歡迎,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播出后,曾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
內容概要 1970年的一個夏日,暗流大隊湖邊寨生產隊的集體戶里只有柯碧舟一人在埋頭創作他的小說《天天如此》,其他上海知青全都趕場去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瓢潑大雨把一個體形頎長、充滿生氣的姑娘送到了柯碧舟面前——她是偶然跑到這里避雨的,名叫杜見春。杜見春落落大方地問這問那,柯碧舟拘謹地一一作答。臨別,他甚至都沒問杜見春是哪個大隊的知青。轉眼到了冬天,護林防火成了一件大事。一天晚上,柯碧舟替集體戶中嬌小的女知青華雯雯去山上的防火了望哨值班,意外地遇見了杜見春,原來她就在相鄰的鏡子山大隊,也被派來看管這片由兩個大隊共管的林子的。柯碧舟與杜見春攏起篝火,徹夜長談,一種奇妙而朦朧的情感在兩人心底油然而生。此后,兩人的交往便多了起來。一次,杜見春去湖邊寨看望柯碧舟,與柯碧舟同住一個寢室的高干子弟蘇道城有意把柯碧舟的父親是“歷史反革命”這件事透露給了杜見春,出身軍人干部家庭的杜見春聞之色變,從此便疏遠了柯碧舟,使柯碧舟陷入深深的苦悶之中。真是禍不單行,柯碧舟無端被一群流氓毒打了一頓,準備來年一年開銷的四五十元錢也被搶走了。這還不說,不久后的一場暴風雨中,柯碧舟舍身救耕牛從山崖上摔了下來,大腿嚴重骨折,臘月尾上臥床不起。大隊貧協主席邵大山把柯碧舟接到家中,他的女兒邵玉蓉精心照料著柯碧舟的傷情,使之在插隊三年來第一次享受到了“人”的待遇,因而備受感動。玉蓉在縣氣象局工作的大伯邵思語還開導柯碧舟,幫他撫平精神上的傷口,使之從悒郁寡歡的情緒中解脫出來。1971年春天,柯碧舟提出的在湖邊寨搞個小水電站的建議在群眾大會上得以通過。柯碧舟從報紙上得知,現在國家造紙的原料比較短缺,就提議把遍山的“八月竹”適時砍下來,運出山外賣給縣造紙廠,然后換回資金興辦小水電站。隊里委派柯碧舟進縣城去聯系此事。現在,幾乎整個湖邊寨的社員群眾都公認柯碧舟是一個難得的好知青,而在邵玉蓉的感情世界里,則由對柯碧舟的憐憫、同情、關切、熟悉,轉而不知不覺地陷入到初戀的羅網中,并且陷得很深。邵大山察覺了女兒的心事,他雖然打心眼里喜歡柯碧舟,但在那個家庭出身重于一切、決定一切的年代里,他這個貧協主席自然是疑懼重重了。他找到柯碧舟,嚴肅地指出不要談戀愛分心,造成不好的影響,同時又坦率地告訴他玉蓉還年輕,他也聽不得別人指著背脊說的那些閑話。柯碧舟沒等邵大山說完,就已經愕然失色了,他忍痛向邵大山保證:“我有自知之明,我會檢點自己行為的。”柔情似水的邵玉蓉怎么也猜不到為什么柯碧舟要有意冷落她,她感到愁苦、激憤,甚至有一種被欺騙了的感覺。終于,她忍不住了,一次相遇,這個率直的姑娘責斥得柯碧舟無地自容,無奈,他只好把邵大山找他的談話內容以及自己的應允如實講出,以求得玉蓉的諒解。誰知邵玉蓉回家后和父親大吵了一通,公開宣布她的心已經交給了柯碧舟。天有不測風云,根紅苗正的杜見春這時的命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她父親一夜之間被劃為漏網的走資派,接著又被扣上了“反攻倒算的黑干將”、“復辟狂”、“叛徒”等一頂頂大帽子。縣知青辦和招生辦取消了杜見春作為“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的錄取資格,縣里的群眾專政隊還突擊搜查了杜見春的宿舍,將她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搗得稀爛。杜見春奮起反抗,被專政隊長白麻皮用鐵棍擊昏在地。曾經纏繞過柯碧舟的噩夢這時又無情地降臨到杜見春的頭上,這個積極向上、清高自信的姑娘精神上一下子到了崩潰的邊緣。在危難時刻,又是邵玉蓉照顧了她,并為她寫了遭毒打的旁證材料送到了縣里。白麻皮哪肯善罷甘休,帶人再次來找杜見春的麻煩,在途中與邵玉蓉狹路相逢。玉蓉為保護杜見春與之拒理力爭,被白麻皮用鐵棍猛擊頭部,慘死于非命。柯碧舟心靈再遭重創,痛不欲生。轉眼到了1973年,許多知青都已因招工返回城里,公社決定將暗流大隊和鏡子山大隊的知青集體戶合并為一。但被合并到暗流大隊的杜見春卻沒有住進集體戶而被革委會主任左定法別有用心地安排在一間早已棄之不用的粉坊里。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左定法突然闖到杜見春床上欲施強暴,杜見春奮力反抗總算將這個道貌岸然的家伙打跑了,可未及天明整個粉坊已全部淹沒于大水之中。杜見春萬念俱灰,準備懸梁自盡,柯碧舟及時趕來,從死神手中將她救下。杜見春百感交集,重新審視了自己曾經傷害過的柯碧舟,發現自己愛上柯碧舟已不可避免。而剛剛失去邵玉蓉的柯碧舟似乎并無心理會這些,更何況政治風云的變幻莫測也使他擔心:一旦杜見春的父親東山再起,杜見春或許會再次離他而去。他實在害怕重新陷入感情的羅網。1976年底,杜見春的父親的冤案果然得以平反昭雪,杜見春在給父親的信中公開了她與柯碧舟的戀情。果然不出所料,這位老干部對自己的女兒為何要愛上一個“歷史反革命”的后代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提筆給已經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的邵大山寫信,仔細詢問柯碧舟的政治表現。柯碧舟聽到這個消息后,憂心忡忡。事隔不久,杜見春與柯碧舟結伴回上海探親。在家中,杜見春與母親、哥哥就是否應當嫁給一個“歷史反革命”的后代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辯。最后,母親只好退讓,答應見見柯碧舟本人再說。杜見春的哥哥杜見勝從中作梗,搶先一步找到柯碧舟,警告他不要邁入杜家門檻。柯碧舟面對如此眾多的敵手,自覺好夢難成,數天后獨自一人踏上了返黔的列車。就在火車即將啟動的一瞬間,杜見春飛身沖入站臺,跳上火車。她眼含熱淚深情地向柯碧舟宣布: 我們將永遠在一起。
作品鑒賞 在為數不少的描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文學作品中,葉辛于而立之年奉獻給讀者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自發表之日起就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好作品。小說描寫了一群上海知青于70年代到貴州偏遠山區插隊落戶的故事,以柯碧舟和杜見春的命運遭際為主線,以柯碧舟與杜見春、邵玉蓉之間的感情糾葛為基本情節,生動地記錄了一代知識青年所度過的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蹉跎歲月”,真實地展示了他們所走過的那條雖曲折坎坷、但奮進向前的道路。作品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便是有別于若干以悲嘆為主調的知青文學,它沒有片面地強調社會環境的險惡,也沒有僅僅局限于描寫知青們是如何歷經磨難、遭受屈辱乃至走向沉淪與毀滅的。相反,《蹉跎歲月》把個人的不幸放到整個人民蒙難大的環境背景下去考察,將知識青年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真實而深刻地表現了那段特定歷史時期一代青年完整的精神風貌。因而,它的基調是健康高昂、激勵人心的。小說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塑造了以柯碧舟、杜見春為代表的一批在風雨中走向成熟、而又未被人為地理想化了的人物形象。作品對柯碧舟性格的刻畫是極富典型意義的,他的心態,他的行為對于當年為數眾多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來說并不陌生,因而,他的或消沉或奮進無不具有一種動人情懷的藝術牽引力; 杜見春思想前后的幾次大波大折在作品中也被描述得頗為細膩、富有層次感,無論是她初期性格中的單純、幼稚和果斷,還是她后期性格中的堅強、深沉與成熟;也無論是她對柯碧舟的不屑一顧,還是對柯碧舟的執著追求,都可以從這個人物的思想中找到內在的依據,足以令人信服。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對邵大山、邵玉蓉兩代農民的塑造也是感人至深的,他們的樸實、善良躍然于紙端,給冷峻的生活平添了幾多溫馨。尤其是邵玉蓉,作者幾乎是用禮贊的筆調為讀者摹寫了這個容貌與心靈盡美盡善的農家少女的藝術形象。這一形象,出自一個知識青年出身的作家的筆下,尤其顯得難能可貴。不難推測,沒有實際生活的體驗,沒有與農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水乳交融般的情感聯系,或者戴上一副清高的貴族式的有色眼鏡,無論如何是創造不出這樣令人為之動容的藝術形象的。情節引人入勝,但又不離奇古怪是《蹉跎歲月》又一成功點所在。讀著這部小說,極易為作品中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的情節所吸引,每每產生不忍釋手的感情。雖說該小說僅僅是作者的第三部長篇,但在結構布局和情節安排上還是頗見功力的。小說從柯碧舟與杜見春相識、初戀寫起,一下子把讀者帶進了一段生活的自然流程之中,便于入“戲”,因而也就立刻抓住了讀者。接著,杜見春得知柯碧舟的身份,退避三舍,愛情隨之夭折;柯碧舟救牛摔傷,邵玉蓉不僅為其精心調治,而且給了他純潔的愛情。接下來是邵玉蓉之死和杜見春的蒙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兩個突發性事件改寫了柯碧舟的生活履歷表,正是他對杜見春的熱情安慰與積極開導,雙方才復萌了真摯的愛情,事實恰好證明了這種歷經磨難的愛情是經得住考驗的。小說就是這樣環環相接,絲絲入扣,渾然而成一體。《蹉跎歲月》是作為作家的葉辛走向藝術成熟的一塊“基石”,更是作為知識青年一員的葉辛“在醒來的土地上”面對“遙遠的山谷”,對不無感傷卻彌漫溫情的往事的深情追懷。
上一篇:《葉蔚林·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吳煦斌·木》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