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老舍·茶館》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小說家、劇作家。青年時期改名為舒舍予,“老舍”是他長期使用的筆名。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滿族人。自幼刻苦勤奮,性格剛強。1918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1924年至1929年,老舍應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之聘,教授華語,從此開始文學創作。《老張的哲學》、《趙子曰》都是在英國完成的。回國后,1936年他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創作。此后的六七年間是他的創作高峰。《貓城記》、《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等佳作便問世于這一時期。1946年,老舍應邀去美國講學,在美國,他完成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老舍的戲劇創作開始于抗日戰爭初期。這時期他創作了多幕話劇《殘霧》、《張自忠》、《歸去來兮》等,受到人民的好評。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創作了《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等話劇劇本。在新的歷史時期下,他的劇作更趨成熟、日臻完善,特別是《龍須溝》、《茶館》這兩部劇作成為新中國話劇創作中的典范性作品。《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貓城記》、《我這一輩子》等劇本均被譯成各種文字在國外出版。《駱駝祥子》已被列為世界文學名著之林。老舍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在“十年浩劫中”,老舍不忍于“四人幫”對他的屈辱,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殺。
內容概要 3幕話劇。劇情以戊戌變法失敗以后的北京城裕龍茶館為背景展開的。第一幕描寫了戊戌變法失敗后,社會日趨黑暗,百姓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茶館掌柜王利發是劇中主要人物。父親早亡,年紀輕輕就接替父親作了茶館掌柜。他精明能干、心眼也很善良,為人處事始終按父輩們遺傳下來的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盡量討人歡喜。可是,到了也沒能落個好。那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鄉下人難以糊口,只好賣兒賣女。在公共場所沒有言論自由,人們連大氣都不敢出。常四爺雖說身為旗人,但生性耿直,胸懷一片愛國之心,他看到晚清末落,朝廷黑暗,便說了一句“我看哪,大清國要完!”就被衙門辦案的人抓去,冤坐了一年多的大牢。而那些依附于帝國主義的洋奴和清末封建勢力的走狗卻春風得意,騎在人民頭上胡作非為。劉麻子品行惡劣,專靠販賣良家婦女大發橫財。吳祥子專充特務打手。龐太監仰仗宮中勢力,狐假虎威,一些地痞、流氓、特務也都懼怕他三分,甚至不惜代價對他巴結奉承。他發了財后,一心想娶個老婆,劉麻子花十兩銀子從鄉下買來一個大姑娘,40歲的龐太監娶了15歲的康順子。這個龐太監兇狠毒辣,對康順子百般虐待,說打即罵。第二幕描寫袁世凱死后的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政府更加腐敗,黑暗的統治使人民陷入深重災難之中。由于帝國主義支持軍閥混戰,戰亂中的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茶館王掌柜也難逃厄運。他總想改良,目的是想讓自己的茶館更加興旺起來。他覺得光靠賣茶水是發不了財的,就在后院出租公寓。可是好景不長,公寓被迫停租。又添評書,但并不叫座,他又想方設法招進女招待,結果還是沒給茶館帶來一點運氣。經過一番“改良”,茶館還未開張,偵緝特務、巡警、兵痞就接踵而至,敲詐勒索,歷來膽小怕事的王掌柜深知惹不起他們,有氣只能往肚子里咽,表面還得笑臉相迎,甚至還給北洋軍閥的大兵、巡警送鈔票,給特務遞腰包。劉麻子仍舊操持著他販賣人口的行當。這天,他在茶館里和兩個逃兵作交易,正趕巡警抓人,那兩逃兵合娶一個老婆,并用錢收買了特務,至使劉麻子做了刀下冤鬼。常四爺從大獄出來后,曾參加了義和團運動,但這位有著拳拳愛國之心的貴族子弟,已是貧困潦倒,雖說時常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卻也無濟于事,只落得個依靠賣點青菜糊口度日的悲慘地步。第三幕描寫了抗日戰爭勝利后,解放戰爭即將爆發時國民黨黑暗統治時期的北京城。國民黨實行法西斯特務統治,整個北京城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反動政府不顧人民的死活,打著接收“逆產”的幌子,肆無忌憚地掠奪人民的財產,社會陷于十分混亂之中。劉麻子死后,其子小劉麻子繼承父業,企圖勾結國民黨特務頭子沈處長霸占王利發的茶館。更有甚者,他聲稱要把妓女集中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管理妓女的“托拉斯”,小唐鐵嘴鉆進了反動會道,成了“唐天師”,二德子公然當上了國民黨的特務。他混進大學里,專門暗中監視進步學生的革命行動,用極其卑鄙的手段殘酷迫害愛國學生。王利發辛辛苦苦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終究沒能保住,被小劉麻子等人用極其卑劣的手段霸占了去。然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北平解放前夕。一輩子要老老實實做人、謹小慎微行事的王掌柜親身經歷了三個舊時代的變遷,他聽說西山那邊有共產黨領導窮人鬧革命,悄悄把大兒子、兒媳和小孫女打發去了西山,讓他們投向光明。如今,常四爺也年逾古稀了,他憑著良心生活了一輩子卻也沒有得到善報,到老落得個手提小筐賣花生米的慘境。秦二爺從第一幕開始就胸懷大志,實業救國,現如今也是落魄潦倒、心灰意冷。小劉麻子警告恫嚇王利發限時把茶館讓出來便揚長而去。這時,常四爺和秦二爺也腳前腳后來到茶館。三位老人無不慨嘆這世道的不平,他們知道,這個人世間是容不得他們的生存。于是,三人圍著桌子悲哀地為自己撒起紙錢來。王利發悄然吊死在自己的茶館后間。到死他也沒弄清楚“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么就不叫我活著呢?我得罪了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這是多么悲慘的人生獨白啊。王利發帶著對舊中國的疑惑和怨恨離開了他本來很留戀的人世。
作品鑒賞 《茶館》以北京裕龍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后三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全劇共分三幕,作者以極其精湛的筆端和巧妙的藝術手法,截取了橫貫半個世紀的三個舊時代的斷面,通過茶館這個小窗口以及出入于茶館的北京各個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和他們的舉止言談折射出整個社會大背景。全劇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但卻以茶館掌柜王利發為中心,歷經三個時代幾十個人物的生活變化,給人們展示出一幅氣勢宏偉的歷史長卷。老舍先生在劇中不僅成功地塑造了王利發、常四爺、秦二爺這樣一些飽含舊社會人間滄桑卻不丟中國人骨氣的人物形象,也刻畫了劉麻子、龐太監等舊中國地痞、流氓的丑惡嘴臉。作品的主題在于,這些人物身上,充分體現出時代特征和社會心理,從而看到了埋葬三個舊時代的必然性。劇作家沒有以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農民來完成推翻腐敗的舊社會這個主題,而寫出了王掌柜、常四爺、秦二爺這些人同樣也能完成這個主題。這樣描寫的深刻之處在于,連這些人都活不下去了,社會已經壞敗到了什么地步!王利發精明、善良、勤勞,善于經營。他膽小怕事,本著莫談國事的處世原則,靠自己的力氣掙錢度日。可是,他越怕國事,這國事就越是不斷地往他的茶館里鉆。他信奉改良主義,可改來改去,這茶館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變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見人陪笑、作揖、夾著尾巴做人了。他也敢罵國民黨了。人生的磨難,使他變得倔強起來。可最終這“國事”逼他上了吊。臨死前,他把家人打發到解放區去,自己和常四爺、秦二爺聚在茶館里撒起紙錢來。三位老人苦中作樂,為自己送終,聊以自慰。王利發在彌留之際才領悟做人的痛快,因為他道出了多年積郁在心里的話。一輩子渴望改良的人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死了。這就是王利發的人生悲劇。應該說,老舍先生在創作《茶館》的主題上,其戲劇觀念具有新的突破。當時,有的朋友建議他以康順子的悲慘遭遇和康大力參加革命為全劇主要線索發展劇情。老舍先生拒絕了這個建議,大膽、執著地按照自己的創作意圖走下去。實踐證明,老舍先生在《茶館》這部杰作里十分完滿地實現了恩格斯著名的精辟論斷:“我以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地把它指點出來;同時我認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寫的社會沖突的歷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老舍自己說,我的寫法多少有點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館》的成功創作,充分體現了老舍先生的藝術追求,那就是“寫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人物對話必須是真正性格化的語言”,“話到人到”、“開口就響”、“聞其聲知其人”,可以說,《茶館》的確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化境。《茶館》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獲得巨大成功。該劇圓滿地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獨有的“京味”風格,堪稱老舍戲劇創作的頂峰,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話劇精品之一。《茶館》是中國話劇第一次出國劇目。1980年9月至1986年,該劇組先后出訪西德、法國、瑞士、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歡迎。可見,《茶館》不僅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也為新中國話劇藝術帶來國際性的榮譽。
上一篇:《羅青·捉賊記》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老舍·龍須溝》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