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劉錦云·狗兒爺涅槃》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劉錦云,中國當代劇作家,筆名錦云。1938年生于河北雄縣。自幼酷愛戲劇,尤其受家鄉草臺戲影響頗深。1959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這期間,他自編自演一些小戲,成為北大話劇團骨干。1963年,與同學合作發表處女作獨幕劇《畢業前夕》,刊登在《北京文藝》上。畢業后,在北京郊區昌平縣工作。任過中學教員、公社黨委副書記、縣文教部副部長職務。1979年調到北京市委宣傳部工作后,熱衷于文學創作。多年的農村生活和工作經歷為他后來的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979年發表《春天的故事》獲“黑龍江藝術”雜志劇本獎。次年,與王毅合作的《笨人王老大》發表在《北京文學》上,并榮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編劇。1984年,人藝首演他與王梓夫合作的《女兒行》,獲北京市優秀劇目獎。同年,在《十月》雜志上發表《山鄉女兒行》,獲1984年北京國慶征文一等獎、《十月》雜志文學獎和北京市文化局評選的優秀劇本二等獎。1986年,北京人藝首演了錦云醞釀近30年的劇作、多場現代悲喜劇《狗兒爺涅槃》,獲得極大的成功。連續演出150余場,場場爆滿。該劇本榮獲第四屆全國優秀劇本獎和1986年北京市國慶征文榮譽獎,演出百場獎。1988年參加首屆中國戲劇節。他還創作了十余篇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中短篇小說。1988年獲中國話劇研究會首屆振興話劇優秀編劇獎。現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
內容概要 多場次現代話劇,1986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劇本主人公本名陳賀祥,因為當年他爹為贏得二畝地,跟人家打賭,活吃了一條小狗兒,賠上了自己一條性命,他也落了個狗名兒。解放前,狗兒爺給地主祁永年當長工,受盡了人間苦難。解放戰爭打響后,中原大地戰火彌漫,人們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逃難。只有狗兒爺迷戀滿地金黃的莊稼不忍離去。他冒著生命危險,滿心歡喜地收獲了地主祁永年的20畝芝麻據為己有。他把妻子置于戰火之中而不顧,結果又搭上了妻子一條命。狗兒爺含辛茹苦大半輩子,做夢都盼望著和祁永年換個個兒。像祁永年那樣身披長袍馬褂、吃咸菜泡香油。解放后,狗兒爺有了屬于他自己的土地,分到了菊花青大馬,拴上了大車,搬進了祁家的高門樓。又娶了年輕貌美的小寡婦馮金花為妻。如今,他夢寐以求的東西都得到了。紅火富足的日子并沒有滿足他的欲望。一心一意朝發家致富目標奔的狗兒爺,把祁永年當年的地主生活作為他人生最高的理想。貪婪的土地占有欲使他變得利欲熏心、不擇手段。當朋友蘇連玉家里有困難時,狗兒爺不僅沒有伸手拉他一把,反而乘人之危,以極低廉的價格買下了他的土地。可是,好景不長,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始了。狗兒爺的土地和菊花青全都歸了集體。他滿腹怨恨,卻又無奈。為了使狗兒爺能夠心服口服地歸順集體,大隊長李萬江不厭其煩地做思想工作,馮金花也不斷地勸說丈夫。就這樣,狗兒爺只有加入這一片紅的行列了。土地、牲口歸了集體的大堆兒,這人心卻成了一盤散沙。可謂“視土如命”的狗兒爺想土地想的發瘋,他的信條是“有了地,沒的能有,沒了地,有的也沒”,本是越過越紅火的好日子,一下子化為烏有,這得而復失的沉重打擊使他發了狂,四處亂跑。甚至連自己的老婆都辨認不出了。癡迷之中還在念叨著菊花青和他的大斜角地。在他那充滿幻覺的世界里,地主祁永年的陰魂時刻與他糾纏,嘲笑他命窮。狗兒爺哪里忍受得了這般恥辱。他永遠忘不了給祁永年當長工時被吊在門樓上遭受毒打的悲慘情景。他發誓要和祁永年較量一番。然而,現實是殘酷無情的。狗兒爺一家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馮金花的肩上。饑餓和貧困,迫使她不得不去地里偷玉米,結果被大隊長李萬江當場抓住。就在夜雨濛濛的莊稼地里,“賊”與“捉賊者”互訴衷腸,產生愛慕之情。瘋瘋癲癲的狗兒爺使金花十分痛苦,在貧困交加的日子里,他只有找個靠山才能生活下去,并能照顧狗兒爺。于是,金花與李萬江成了親。狗兒爺仍舊念念不忘他的土地夢,一個人跑到風水坡上開墾荒地。可到了莊稼成熟時,沒料到李萬江又帶人馬來割他的資本主義尾巴。在這種強烈的刺激下,狗兒爺的瘋病加重了。狗兒爺的兒媳,祁永年之女祁小夢在風水坡前勸公爹離開,可狗兒爺執意不肯。就在雙方僵持的局面下,馮金花站在狗兒爺的立場上,斥責李萬江的行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像春風一樣給廣大農民帶去了溫暖和希望。李萬江又牽上馬,把土地證送還到狗兒爺手中。昔日的財產又回到他的身邊,不知不覺,他的瘋病也好了。就在他準備東山再起,筑起祁永年家那樣的白門樓時,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的愿望與兒子、兒媳的想法產生了沖突。在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政策鼓舞下,兒子陳太虎和兒媳祁小夢看到了農村發展的宏偉前途,決定大干一番。首先,他們計劃拆除高門樓,拓通道路,發展鄉鎮企業,開辦白云石廠。這些設想遭到狗兒爺的強烈反對。在他眼里,這門樓就是他家的“門臉”,要是拆掉它,就等于毀了他整個家業。但是,他終歸爭執不過兒子和兒媳。可憐的狗兒爺的土地夢又一次破滅了。憤怒、痛苦、絕望一齊涌上心頭,終于,那雙顫抖的雙手點燃了火柴,他親手燒毀了視如千金的高門樓,也燒毀了他那幾十年的土地夢。
作品鑒賞 作為現實主義悲喜劇,《狗兒爺涅槃》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展開情節的。作者以巨大的筆力,集中而真實地再現了狗兒爺這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品深刻的典型意義在于:狗兒爺的一生經歷,包括他的前妻之死、后妻再嫁和他的瘋癲,并非單純他個人的命運,他的坎坷遭遇代表了我國千百萬農民的命運,他的狹隘落后和對土地的眷戀,是兩千多年來中國農民意識的縮影。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農村的歷史變遷,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作者運用極大的筆墨描寫了狗兒爺對土地的癡迷。中國是農業大國,最能體現農民利益的便是土地。劇作家緊緊抓住事物本質,準確把握狗兒爺的性格特征。狗兒爺一輩子都認準一條死理:“地是根草,有地就有根,有地就有指望。”“不一撲納心地種地,忘了黃土生金,抓了多少錢也是打漂兒”。他的喜怒哀樂都系在那大斜角、葫蘆嘴兒、風水坡上,因此他們父子兩代人寧丟性命也不舍土地的做法就不難想象了。這種對土地的迷戀形成了他淳樸、勤勞、愚昧、狹窄的矛盾性格。他在地主祁永年家扛了幾十年長工,受盡人間苦難,對地主產生刻骨的仇恨。他一輩子也忘不了被吊在祁家門樓上慘遭毒打的情形,心里想著“哪一天老子也把你吊掛在這門樓上打打秋千”,他告誡兒子“記住祁家仇,不見祁家人”。他也夢想著翻身那天,自己和祁永年換個個兒,過上像他那樣的富足生活。可是,當他的理想變成現實的時候,他的欲望也在不斷膨脹。土地、祁家門樓、大院、還有那菊花青大馬都歸了他,可他仍感不足。特別是當祁永年的幽靈與他暗爭高低時,他發誓“不賽倒他祈永年……我就在這涼水泉里頭一頭浸死!”于是,連祁永年僅存的小印章他也要想方設法弄到手。我們發現,在對土地的摯愛、生活的儉樸和物欲性上,狗兒爺和祁永年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在生活方式及貧富方面又有著迥然的差異。在狗兒爺心目里,菊花青、大斜角、祁家高門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他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些據為己有的東西歸集體的堆兒。特別是當兒子、兒媳要拆掉門樓辦白云石廠時,他的精神世界徹底崩潰了,他哭嚎道:“拆我的門樓、摘我的心哪。”狗兒爺的形象具有農民身上共有的質樸、勤勞、節儉的美德,又有小生產者狹隘、自私貪婪的一面。對地主祁永年的憎恨和羨慕、彼此的相似和差異是狗兒爺復雜思想感情的根源。從貧困中掙扎過來的狗兒爺一旦過上好日子,就再也經受不住得而復失的打擊,他精神世界空虛、目光短淺、思想閉塞,根本不會相信哪里有什么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取代他的菊花青、大斜角地、高門樓子。盛怒和絕望之下,他親手燃起大火,自己與那阻礙歷史前進的門樓一起“涅槃”。這里,作者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寫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任何舊觀念、舊思想,終究要與舊事物共同“涅槃”。劇作家錦云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經驗,他熱愛農民、熟悉農民,因此,他筆下的農民形象,從語言到生活都是十分真實可信的。在藝術構思上,不論是戲劇矛盾的設置還是人物性格的刻畫都具有可貴的創造性。此外,在對祁永年的幽靈的描寫、狗兒爺的幻覺以及他的癡迷、高門樓的處理上具有象征性,這些現代派藝術手法的介入,無疑對人物性格的揭示和作品所反映的歷史容量方面具有極大的幫助。
上一篇:《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北島·北島詩選》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