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劉白羽·紅瑪瑙集》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見“第二個太陽”條)
內容概要
日出 (節選)
但是,我卻看到了一次最雄偉、最瑰麗的日出景象。不過,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巔,也不是在大海之濱,而是從國外向祖國飛航的飛機飛臨的萬里高空上?,F在想起,我還不能不為那奇幻的景色而驚異。是在我沒有一點準備、一絲預料的時刻,宇宙便把它那無與倫比的光華、豐采,全部展現在我的眼前了。當飛機起飛時,下面還是黑沉沉的濃夜,上空卻已游動著一線微明,它如同一條狹窄的暗紅色長帶,帶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藍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懸著一顆明亮的啟明星。飛機不斷向上飛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過多少云層,遠遠拋開那黑沉沉的地面。飛機好像唯恐驚醒機座上人們的安眠,馬達聲特別輕柔,兩翼非常平穩。我一直守著舷窗,注視外邊的變幻,這時間,那條紅帶,卻慢慢在擴大,像一片紅云了,像一片紅海了。暗紅色的光發亮了,它向天穹上展開,把夜空愈抬愈遠,而且把它們映紅了。下面呢?卻還像蒼莽的大陸一樣,黑色無邊。這是晨光與黑夜交替的時刻,這是即將過去的世界與即將到來的世界交替的時刻。你乍看上去,黑夜還似乎強大無邊,可是一轉眼,清冷的晨曦變為磁藍色的光芒。原來的紅海上簇擁出一堆堆墨藍色云霞。一個奇跡就在這時誕生了。突然間從墨藍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細細的拋物線,這線紅得透亮,閃著金光,如同沸騰的溶液一下拋濺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沖,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然后在幾條墨藍色云霞的隙縫里閃出幾個更紅更亮的小片。開始我很驚奇,不知這是什么?再一看,幾個小片沖破云霞,密接起來,溶合起來,飛躍而出,后來是太陽出來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不知不覺,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見飛機的翅膀紅了,窗玻璃紅了,機艙座里每一個酣睡者的面孔紅了。這時一切一切都寧靜極了,寧靜極了。整個宇宙就像剛誕生過嬰兒的母親一樣溫柔、安靜,充滿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層像灰色急流,在滾滾流開,好讓光線投到大地上去,使整個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軟椅上睡熟了。醒來時我們的飛機正平平穩穩,自由自在,向東方航行。黎明時刻的種種紅色、灰色、黛色、藍色,都不見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萬頃,空中的一些云朵,閃著銀光,像小孩子的笑臉。這時,我忘掉了為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興,而喜悅,我卻進入一種莊嚴的思索,我在體會著“我們是早上六點鐘的太陽”這一句詩那最優美、最深刻的含意。
紅瑪瑙 (節選)
這時,就像電炬一下照明了面前的大道,突然,像浮雕一樣把我重來延安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刻畫出來了。是的,正是在這里,正是在那莊嚴、艱巨的時代,我們的黨,我們的毛主席就一步進一步地雕著這一個晶瑩、透明、通紅、發光的紅瑪瑙的新世界了。而為了塑造這一個新世界,首先就雕塑了一批又一批能創造新世界的人。他們給共產主義思想陽光照耀后,像血一樣鮮紅,像火一樣明亮,他們的靈魂,像紅瑪瑙一樣堅固、純潔、閃光。而這一切不正象征著我們整個中國革命、戰斗的形象嗎?就在這天夜晚,我正對秋高氣爽的夜空凝視,忽然,寶塔山上的寶塔,像一串珍珠,一簇纓絡一樣亮了起來,這簡直是夢幻世界啊!當年,我看夕照,看曙色,看月光映出這寶塔,現在電燈卻把它裝扮得如此美麗。我不禁進入沉思:……如果說一個革命者,當他獲得革命真理時才獲得了真正的生命,那么,延安,在多少人心靈上點燃起那最初的一點火焰啊!而這火焰,從此便在你生活中永遠熠熠閃光了。……”就在這個黎明之前,延安山城還沉在寧靜的安眠之中,我又坐在汽車上登程了。又一次向延安敬禮告別。想到不知何時再來,心中說不出的依依不舍。車輕快地奔馳著,奔馳著。我心中自言自語地勉勵著自己:“讓延安這個燈塔永遠在我記憶中閃光吧! 要創造一個紅瑪瑙一樣鮮紅、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永遠鮮紅、通明的紅瑪瑙一樣的人吧!”這時嚴霜在地,晨寒襲人。高原、山峁、河川,樹林都還朦朦朧朧。這時我兩眼注視著前方,前方無限遼遠的地平線上突然出現了小小一點光亮,開始像一枚金紅色小片,但隨即擴大了,展開了,像火一樣燃燒起來。我再向四周看時,不覺之間,黑夜已為晨光所代替,而新的一天就這樣誕生、開始了。
作品鑒賞 劉白羽的散文在60年代是重要的,恐怕可以說劉白羽、楊朔、秦牧是60年代最重要的三位散文作家。三位作家共同的特點,是以昂揚的調子,反映那個年代的時代精神,其中尤以劉白羽為鮮明、突出。劉白羽的散文富于理想,富于激情,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燃起了作家的熱情,煥發出紅瑪瑙一樣的光芒。這本散文集的題辭寫于1962年1月20日,內容如下:“要創造一個紅瑪瑙一樣鮮紅、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永遠鮮紅、通明的紅瑪瑙一樣的人吧!”這幾句是從《紅瑪瑙》這篇散文引出來的?!都t瑪瑙》的副標題為“1960年11月5—7日的日記摘錄”,這篇散文寫“認為自己真正的生命是在延安開始的”他回延安的觀感和對當年延安生活的回憶。作者所乘的輕快地奔馳著的汽車剛進入延安,他看到車窗外的墻壁上閃現出一行朱紅大字: 地球是顆紅瑪瑙,我愛怎雕就怎雕。這是一首民歌的頭二句,看來是“大躍進”民歌的歌詞。從這個“紅瑪瑙”意象,作者立刻聯想到:“一顆晶瑩、透明的紅瑪瑙,愈來愈脹大,愈來愈光亮,這不正是我所走過來的和我正在經歷的整個一個新世界嗎?”雖然我們后來知道革命根據地的貧窮面貌那時候還沒有根本改變,周恩來在“文化革命中”去視察延安,還為此苦惱不安,但是,生活的真實與本質的真實是有區別的,劉白羽在這里寫的“紅瑪瑙的世界”所反映的是本質的真實。正是從本質的真實出發,劉白羽構思了這篇散文的題目和題旨,又從他對于毛澤東關于改造世界觀的思想的理解出發,作者又提出了把人鍛煉成永遠鮮紅、通明的紅瑪瑙一樣的人的社會理想。這篇與這本散文集同題的散文,很典型地反映出作者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和高潔的情操。《日出》也是作者的名篇,寫他在飛機上看日出的雄偉壯觀。但文章很講究構思,并不平鋪直敘。寫日出的文章,卻從日落開始說起,這是一種從反面破題的方法。接下來,作者敘述了海涅和屠格涅夫兩段關于日出的描寫,又寫了自己兩次失去觀看日出的機會;在經過了這樣一層又一層的鋪墊之后,作者才有聲有色地描寫了他看到過的這次“最雄偉、最瑰麗的日出景象”。這一長段對于日出的描寫,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恐怕是難得的,的確不錯,確實很美,千真萬確是很多人無法見到的。然而,這篇散文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于這些描寫,這些描寫再好也還是景物描寫,景物描寫雖然也帶有時代的色彩和調子,人們可以循著這色調來理解它的象征含義,然而,它畢竟不是思想價值本身。這篇散文的重要性在于最后畫龍點睛的幾筆:作者忘掉了因剛才看到日出奇景而喜悅的情緒,而進入一種思索,思索“我們是早上六點鐘的太陽”這一句詩的最優美、最深刻的含義。這在60年代是很流行的寫法,但確實加深了散文的含義。除此之外,這篇散文是否還有更深的意思呢?在引述過海涅和屠格涅夫對日出的描寫之后,作者寫道:“可是,太陽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樣,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卻不易被人看到??吹剿?,要登得高,望得遠,要有一種敏銳的視覺?!边@就是說,作者是把日出當作“生活中的新事物”來描寫的。這樣,我們就把這篇散文的題旨與楊朔《泰山極頂》的題旨溝通了。我想,這就是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的時代性。劉白羽這些散文,正如他在1982年新版《紅瑪瑙集》的序里所說,有一種新的格調,《日出》等散文是他對新的美的探索的結果。作者謙稱只是江河的一滴水,他說也許不能從它聽到時代的濤聲,但它畢竟不能不反映出時代的光影。這些話對我們理解與欣賞劉白羽的散文,很有幫助。
上一篇:《劉湛秋·無題抒情詩》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劉索拉·你別無選擇》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