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下文間的銜接、轉換。是使文氣貫通、脈絡分明的重要手段。
文章大致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需要過渡:
論述問題“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時,其開合關鍵處往往需要過渡。如《反對自由主義》一文,開始由總述轉為分述時“過渡”說:“自由主義有各種表現。”之后講了它的種種“表現”,講完后,又要轉到總述其危害、根源等了。又“過渡”說:“所有這些,都是自由主義的表現。”這樣上下文勾聯就緊密了。
文章內容由一層意思轉換為另一層意思時,其交接處往往需要過渡。如《藤野先生》寫“我”在“東京”的不悅,因此而北下“仙臺”,地方變了,思想內容也變了。在這兩層意思轉折處用了這樣一個“過渡”:“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轉接得很自然。
由敘述而議論,由順敘接插敘,由寫景轉抒情時,其轉換銜接處,也往往需要過渡。比如敘述而議論的過渡的例子:《誰是最可愛的人》講完三個故事欲以議論結束全篇時,插入“過渡”說:“朋友們,用不著繁瑣地舉例,你已經可以了解到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么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少美麗和寬廣”。
“過渡”的辦法,除用“過渡段”、“過渡句”之外,還可以用“過渡詞語”,如“雖然”、“但是”;“既然”、“那么”;“因為,所以”;“綜上所述”;“總而言之”等等。具體用什么辦法過渡,可靈活選用,不必拘泥于一招一式。
文章過渡要避免兩種毛病:其一是不自然,人為地轉換,生硬地銜接,使篇章有牽強拼湊之感;其二是不簡明,文章的各層之間,過渡文字需要簡要明白。
上一篇:輻射式結構的寫作手法
下一篇:選材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