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瑩
報告文學。作者張茂龍。原載《報告文學》1988年第8期。“黑戶”是一戶沒有戶口的人家,盡管他們一直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男主人公張洪兵,是一位出身孤苦無依的石匠,在與帶有身孕、不堪兄嫂欺壓而外逃的寡婦劉小英結婚后,就失去了戶口。家鄉已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他們找到了一座荒棄了的破廟,一住就是二十幾年。不得已,他們以揀破爛為生。在漫長的年月里,他們在大路上、荒地里,甚至在垃圾箱里揀到過一個個被遺棄的嬰兒,這些有的是私生子,有的是將夭的病兒,有的是父母了解到他們心腸好,特意悄悄送來尋一條活路的出身不好的“狗崽子”或超生的孩子。夫婦倆將這些像破爛一樣被扔掉的孩子揀回破廟里。這些“黑孩子”最大的有八個月,最小的只有幾天。夫妻倆究竟揀了多少個這樣的男男女女,他們也算不清楚,粗略估計約有三十多個吧。他們盡力地挽救這些無辜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撫養這些孩子。劉小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既然這些小生命叫我們遇上揀回,養不胖就瘦點,養不白就黑點,養不大就小點,總是一團血肉啊!孩子們在這個家中得到夫妻倆的疼愛,相互間建立了血肉感情,稍稍長大到七、八歲的孩子說什么也不肯跟領養的人走。只有一個月大就揀了回來的小美仙,從小瘦弱多病,幾次差點喪命,夫妻倆為她花費了不知多少心血。待她十歲時,有對老夫婦想把她領走,而她跪在地上哭求只愿留在這個一無所有的破家里。如今她已出落成漂亮的大姑娘了,也一起分擔著這個家的重擔。美仙可以一人看護六個嬰兒,做飯,在雨天里赤腳下田摸泥鰍換錢貼補生活費用,運氣好時收入還不少呢!這些情如同胞的“黑孩子”在痛苦中也嘗到了歡樂。然而,“黑戶”生活在這個世上,一直忍受著歧視甚至侮辱,夫妻倆在多年的生活中養成了卑恭和堅忍。孩子們的心靈遭到了損傷,常無端被懷疑為手腳不干凈的小偷。自他倆1963年結婚后,一直向當地政府申報戶口,可是在“文革”初期無人管理,“文革”中后期,他們卻又交代不清“黑孩子”的出身成份。到了1980年,實行了承包責任制,多了一個戶口又哪來多一份田地分給他們呢?二十多年來,由于沒有戶口,紅衛兵差點砸了破廟,而他們則被懷疑是“階級敵人”。因為沒有戶口,他們沒有田地,沒有法律保障,沒有做人的起碼權利?!捌茽€夫妻”只能將眼淚咽進肚子,死心塌地揀破爛,再也不提戶口之事了。令他們終身難忘的,是在他們揭不開鍋、七個嬰兒嗷嗷待哺時,得到了鄉村里一些好心人的相助。劉小英的親生女兒也與一位復員軍人組成了溫暖的家?,F在,年逾花甲的老兩口已積勞成疾,健康狀況極差,一旦他們真的離去,那些無辜的血肉精靈,現今還只有八歲和九個月的孩子們,又將依靠誰而生存?人們期望世上不再有“黑戶”。作品真切感人,發人深思。
上一篇:謝錫文《黑娃照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尹昌龍《黑氏》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