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成星星
話劇。承德專區話劇團集體創作。張仲朋執筆。該劇是1965年華北地區話劇、歌劇觀摩演出優秀劇目之一。同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該劇寫的是在1963年秋,河北省北部深山區的一個生產大隊發生的故事。第一場:復員軍人、新任黨支部書記方紀云在青松嶺遇到偷學趕大車的大熊和秀梅,原來大隊老貧農、車把式張萬有因寒腿病不能趕車,在生產隊長、秀梅的哥哥周成支持下,車鞭子落在外來戶錢廣手里。張萬有決心教會大熊、秀梅趕大車,為隊里培養接班人。第二場:錢廣利用趕大車給社員捎腳、賣私貨,累病了棗紅馬,反栽贓到秀梅頭上,說它是因飲水致病,挑撥周成下令解散張萬有的趕車訓練班,結果被張萬有揭穿。第三場:大熊等青年寫大字報批評錢廣拉私活累病棗紅馬,錢廣教唆落后社員孫福到周成面前為自己開脫;又當眾甩鞭子、摔賬本,要挾周成,不給生產隊拉梨出山;張萬有不顧老寒腿病痛,站出來從隊長周成手里奪過鞭子,承擔起趕車任務。第四場:張萬有趕車剛出村便馬驚車翻,錢廣趁機煽動,周成急于完成運梨任務,主張把車鞭子交還錢廣,張萬有堅決反對,并和秀梅、大熊等發現驚馬翻車的可疑點——村口的大榆樹,便連夜去試車。第五場:張萬有當眾揭穿了錢廣為霸住車鞭子,而將隊里的馬訓出一見村口大榆樹就咋毛驚車的毛病。公社覺委派人查清了錢廣的身份——原是為逃避土改斗爭而從蘑菇峪跑到黑風口的富農。于是,隊長周成覺醒,秀梅帶領趕車訓練班的青年揚鞭出車。這個戲,遵循當時階級斗爭觀點,表現了六十年代我國農村生活,塑造了老貧農張萬有,農村女青年秀梅等人物形象。在結構上,緊緊圍繞一根趕車鞭,組織起人物關系,矛盾沖突。該劇在當時上演后,曾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在農村階級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后被改編成電影。
上一篇:徐建仁《青春流派》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楊新敏《青枝綠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