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錫文
短篇小說。作者鄧剛。發表于《鴨綠江》1983年第4期,收入作家短篇小說集《迷人的海》(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7月)。小說描寫了歷史轉折期的“陣痛”。工廠實行了責任制,生產承包,人員精減。過去只搞宣傳而不懂技術的五級鉚工郭大柱成了多余人。自尊的郭大柱十分難過。他本來可以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鉚工匠,進廠時才二十歲,腦瓜聰明,學什么會什么。可那個時代不需要砸鐵砧的鉚工匠,而需要畫領袖像寫批判文章的宣傳干部,那是他的自豪。他的妻子,全廠最拔尖的姑娘就因此看上了他。十多年來,郭大柱的漂亮字和文章,使他一直打著“以工代干”的名義在辦公室里奔忙。可沒想到,時代竟開了這么大的一個玩笑。他和會朗誦決心書的鉗工劉鋼炮、曾獲得一山墻“節約標兵”獎狀的紅管家老阮頭這些紅極一時的人物,突然間變成了沒人要的廢物,更令他痛心的是,他從來都是一心一意干好工作,最看不起泡病號、曠工的人,可鉚工班卻寧肯要剛生過孩子,干活軟泡硬磨的李月英,也不要沒一點技術的他。郭大柱異常痛苦地回到家里,兒子正朗朗有聲地念著他的作文“我長大要像爸爸那樣,勤勞地建設祖國……”郭大柱陷入沉思:在建設祖國的崗位上他干了十三、四年,可出了多少力、干了多少事呢?成千上百的批判稿、無數幅仙人洞、領袖像……他感到空虛。他終于有所省悟。承包后他沒有按組織的安排到臨時宣傳組,而是主動進了后勤組,他要實實在在做一點工作。一個五級工匠變成了送水打雜的勤雜工,郭大柱的心里該有多么難受,可他終于承受住了心靈的陣痛,匯入了火熱的勞動。作品沉著穩健,語言鏗鏘有力,節奏感強,與其題材和主人公的氣質都自然吻合。作品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上一篇:姜嵐《陽光,誰也不能壟斷》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劉圣宇《阿扎與哈利》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