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達 張博華
中篇小說。作者淑池。發表于《說說唱唱》1950年第3、4期。作品寫了一個流浪難民的故事。金鎖本來無姓無名,但他能干活,又會自編自唱,被一個寡婦收養后才取名“金鎖”。后來,金鎖流落在惡霸地主曹五爺的家里當長工,曹五爺用公家的糧食從逃荒的難民中騙來了玉匣姑娘,名義上是答應金鎖的要求,為金鎖娶親,實際上卻是別有用心。金鎖和玉匣看出了曹五爺不懷好意,要離開曹家,臨行時一算賬,金鎖不僅沒得到工錢,反而欠了曹家許多。這樣,金鎖只好先把玉匣送出,自己仍留在曹家干活抵債。曹五爺設下圈套,強奸了玉匣。玉匣不從,把曹家鬧了個天翻地覆。曹五爺氣急敗壞,竟將玉匣和金鎖一同治死。不料金鎖死里逃生,參加了八路軍,后來回到這里,終于清算了偽裝開明當上了抗日村長的曹五爺的罪惡。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落入俗套,但寫得生動曲折,富有生活氣息。另外,人物也刻畫得真切樸實,無當時許多作品擺脫不掉的概念化的毛病。小說發表后,有人提出了批評,并引起了較為熱烈的討論。《文藝報》多次刊發了評論文章,如1950年第2卷第5期有鄧友梅的《評〈金鎖)》,陶君起整理的讀者意見《讀了〈金鎖〉以后》,趙樹理的《〈金鎖〉發表前后》;第8期有趙樹理的《對〈金鎖〉問題的再檢討》和常佳東等的《讀者對于〈金鎖〉的看法》等等。有的批評者認為,金鎖這個人物形象是不夠真實的,他表面上像個勞動人民出身的農民,卻缺乏勞動人民的思想意識,他羨慕地主,討好地主,甚至連地主調戲自己的妻子也無動于衷,看不到有什么反抗,金鎖實際上是個膿包、地痞;金鎖最后成了八路軍連長,他的思想轉變過程小說也沒有表現出來,顯得牽強;作者把城市流氓的性格硬加到一個農民身上,歪曲了金鎖的形象;金鎖是個阿Q式的農民,作者把在革命運動中作為動力的農民寫成阿Q的樣子,也歪曲了農民的本質。也有的論者認為,作者在主觀上還是同情勞動人民的,是想替勞動人民說話的,但是由于在生活、思想、感情上脫離了勞動人民,又由于過分注重個人興趣而忽視了客觀現實,所以在作品中就表現出了一種站在旁觀者立場上,對于勞動人民取笑、挖苦的態度。關于《金鎖》的討論,是建國以來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界最早的一次創作討論,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也有不顧藝術規律的地方,但討論者態度誠懇、意見具體,并提出了一些較好的意見,對于幫助讀者理解作品,對于推動文學創作,還是有益的。
上一篇:袁志峰孫宜君《金訓華之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謝錫文《金鹿兒》當代文學作品賞析